跟診林老師的臨床時光里,師生間的一問一答,早已是診室里尋常卻珍貴的風景。老師問診時的提點、辨證時的解惑,學生臨證時的困惑、思辨后的追問。 或許是對一方配伍的探究,或許是對某個脈象的辨析。 這一來一往的對話,藏著中醫傳承的溫度。 愿這份問答能讓同道深知,中醫之路需多問、多思、多踐,方能在傳承中扎根,在臨床中成長。 ![]() 學生問 陽證、熱證、實證: 其痛多驟起、劇烈、拒按(實); 或見灼痛、嘈雜、渴喜冷飲、吞酸、口臭、便秘、舌紅苔黃、脈數(熱)。 此多因寒邪化熱、飲食積滯郁熱、或肝氣郁久化火犯胃所致,氣機壅滯,不通則痛。 陰證、寒證、虛證: 其痛多漸起、纏綿、喜按喜暖(虛); 或見冷痛、得食稍緩、泛吐清水、四肢不溫、倦怠乏力、舌淡苔白、脈沉弱或遲緩(寒)。 此多因中陽不足,虛寒內生,或寒邪直中,胃絡失于溫煦,拘急而痛。 然臨床純寒純熱者少,多為寒熱錯雜,虛實相兼,尤當細審。 您處高良姜、香附(即良附丸之意)。 此“寒邪客胃”之證,其病機在氣與津液層面如何體現? 二藥相伍,其性用如何? 其機可析: 寒邪犯胃,胃腑氣機驟然閉塞,壅滯不通,故痛勢劇烈。 津液層面:寒主收引,亦能凝澀津液。 胃中津液因寒而運行遲滯,不得布散,加劇了氣機之壅堵,且可見口不渴或喜熱飲。 藥對精解(高良姜、香附): 高良姜:《本經》雖未直載,然其性味辛熱,功類干姜而溫胃之力尤擅。 能溫胃散寒,止痛降逆。 其辛熱之性,能驅散中焦之陰寒凝滯,猶如陽光消融冰雪,寒邪去則氣機自通,疼痛立緩。 為治胃寒冷痛之要藥。 香附:《本經》謂“主除胸中熱,充皮毛,久服利人,益氣,長須眉”。 其性辛微苦微甘平,功擅疏肝解郁,理氣寬中,調經止痛。 李時珍譽其為“氣病之總司”。 此處用之:
香附能行氣以活血,氣血暢則痛自止。
香附辛散,行氣滯以開郁。 一溫一通,溫通并舉,共奏散寒行氣、和胃止痛之效,直中寒邪客胃之病機。 此“飲食積滯”之證,老師常用保和丸加減。 其病機所致之“升降失常”與前述寒邪客胃有何不同? 方中“三仙”與茯苓、連翹之用,如何體現“消”與“導”之法? 寒邪客胃,是氣為寒凝,其滯重在“氣”之不通。 飲食積滯,是有形之食積阻滯中焦,其滯重在“物”之堵塞,導致胃氣不降,脾失升清之升降乖戾更甚,故脹滿、噯腐、嘔吐之癥尤顯。 山楂:《本經》未載,后世謂其酸甘微溫,善消油膩肉食之積,并能活血散瘀。 神曲:辛溫,為發酵之物,能消酒食陳腐之積,兼有解表之功。 麥芽:甘平,消米面薯芋食滯,兼能疏肝。 萊菔子:辛甘平,消食除脹,降氣化痰,功擅下氣。
茯苓、連翹—健脾滲濕、清熱散結(導法): 茯苓:《本經》“主胸脅逆氣…利小便”。食積中阻,易生濕濁。茯苓甘淡,能健脾滲濕,導濕濁從小便而出,給邪以出路,此乃“導”法之一。 連翹:《本經》“主寒熱鼠瘺瘰疬,癰腫惡瘡癭瘤,結熱蠱毒”。 食積停滯,易于郁而化熱。連翹苦微寒,能清解食積所化之郁熱,并能散結(散積滯之結),此亦屬“導”(清熱導下)之范疇,防郁熱傷津敗胃。
此“脾胃虛寒”之證,您常用黃芪建中湯。 其病機已非單純氣滯或積滯,其“陰陽氣血”已呈何態? 飴糖為君,其義深遠,請老師明示。 陽虛:中焦脾胃陽氣虧虛,虛寒內生,不能溫煦脈絡,故冷痛、喜溫喜按; 陽虛不能運化水谷,故便溏、乏力。 氣虛: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氣虛則氣短、乏力、脈弱; 氣虛不能固攝,空腹痛甚(里急)。 血虛(及陰傷):化源不足,脈絡失養,故痛亦可見(不榮則痛); 陰陽互根,陽虛日久,亦可累及陰血不足,然此證以陽虛氣虛為主。
飴糖(君藥)精義:《本經》雖未載,然其性味甘溫,質潤稠黏。
此非攻邪之劑,乃“勞者溫之”之典范,寓攻于補,旨在恢復中焦生化之機。 此“寒熱錯雜”之痞證,其“升降逆亂”之機至為復雜,方中辛開苦降之法,如何斡旋中焦氣機? 胃氣不降:則嘔惡、噯氣(上逆)。 脾氣不升:則腸鳴下利(下陷)。 清濁相干:寒熱互結,阻塞中焦,則痞滿(塞而不通)。 心腎不交:中焦痞塞,水火升降之路窒礙,可致心煩(上火不下交于腎)。 辛開苦降之法(半夏瀉心湯): 辛開(散結消痞):半夏、干姜。半夏辛溫,《本經》“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干姜辛熱,“主胸滿咳逆上氣”。 二者辛溫之性,能散結消痞,開泄寒熱之互結,溫中散寒,恢復脾氣之升(辛能散能行)。 苦降(瀉熱和胃):黃芩、黃連。 黃芩《本經》“主諸熱黃疸…下血閉”; 黃連“主熱氣目痛…腸澼腹痛下利”。 二者苦寒之性,能清降內陷之熱邪,燥濕止利,引導胃氣之下行(苦能瀉能降)。 甘調(補中斡旋):人參、大棗、甘草。 甘溫之品,補益中氣,助脾胃斡旋之力。 中氣足,則升降之樞復健。
苦辛并進,以復其升降; 補瀉兼施,以顧其虛實。 使痞結得開,寒熱得除,升降復常,則痞滿嘔利自愈。 此乃斡旋中焦氣機,治療復雜寒熱錯雜證之絕妙配伍。 老師能否再從“圓運動”與“六經”角度,總結其調治大法? 胃痛之治,確以恢復“中焦如漚”之功能、復其氣機升降為核心。 脾胃虛寒:乃軸心動力不足(陽虛),輪周轉動無力。 治在溫建中氣,補益動力(黃芪建中湯),動力足則軸轉輪行。 寒熱錯雜:乃軸心寒熱膠結,卡滯不動,致升降逆亂。 治在辛開苦降,分解寒熱(半夏瀉心湯),解除卡滯,軸心自旋。 2. 六經角度 保和丸證:屬陽明(胃)腑氣壅滯(食積化熱則涉陽明)。 黃芪建中湯證:屬太陰(脾)虛寒證。 半夏瀉心湯證:屬少陽病誤治或自發之變證,寒熱錯雜于中焦(涉及太陰、陽明),亦可視為厥陰病之一種表現(寒熱錯雜)。 治胃痛者,勿忘“通降”二字。 然通之法,非獨攻下,虛者補之使通,寒者溫之使通,熱者清之使通,滯者消之使通,結者散之使通,皆通法也。 始終謹守中焦陰陽氣血之盈虧,善用升降浮沉之氣化,方能于紛繁證候中執其牛耳,無愧“中焦如衡”之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