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益唐,數學家,1955年出生于上海。 2013年,因發表論文《素數間的有界距離》,第一次實質性推進解決數論難題“孿生素數猜想”,享譽世界; 2016年,任美國加州大學圣巴巴拉分校數學系終身教授; 2022年,在與黎曼猜想有關的朗道-西格爾零點猜想上,取得重要進展; 2025年6月,出任中山大學香港高等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回國定居粵港澳大灣區。 在闊別祖國學術圈四十余年后歸來。他為何選擇此刻回國?如何看待過往的坎坷與輝煌?對未來又有何期許? 《問答神州》獨家專訪數學家張益唐,聆聽他的“數學人生”,鳳凰衛視中文臺8月18日晚20:30首播。 張益唐:我回來,不僅僅是一片落葉 吳小莉:益唐老師好,歡迎回國。最近是不是常常有人跟你說這句話? 張益唐:經常有人說。 吳小莉:1985年你去了美國讀博之后,即使畢業了還有一段時間找不到工作,你都沒有回國,如今終于回來了,心情是不是很特別? 張益唐:感覺一切好像都回來了,好像又活了一圈,又活過來了似的,就這種很奇怪的感覺。 吳小莉:什么叫做活了一圈又回來了? 張益唐:過了四十年以后,又回到我原來的起點了,回國工作,為國家效力。 吳小莉:是覺得要重新再做一點事情,還是只是落葉歸根? 張益唐:應該是前者。我想再做一點事情,還不僅僅是一片落葉。 其實這幾年我也確實一直想著回國,尤其最近這一兩年,由于一些國際政治的問題,中美關系搞得這副樣子...我們很多在美國的華人學者、教授,現在有很多人已經回來了,也有很多人還正在考慮,我覺得這是個好趨勢。 我的專業還是不大受影響的,但如果你是搞電腦、搞芯片,或者一些跟軍事工業有關的,更得特別小心,美國現在這方面卡得很嚴。 吳小莉: 因為對你來說,你的研究好像到哪都行,只要一個安靜的環境,你有一個腦、有一個好奇心、有一個時間安靜下來,就能做研究。 張益唐:是這樣的,這就是我們做數學,特別做理論數學的一個優越之處。如果你是做實驗科學、實驗物理什么的,那你沒有這個實驗室、沒有設備,一切都免談……而且特朗普政府最近干了一件事情,他把很多實驗室研究經費都給砍掉了,搞的那些像做生物的人,更是叫苦連天。 ![]() 打開鳳凰新聞,查看更多高清圖片 十歲獨立證明勾股定理 燃起一生對數學的熱愛 吳小莉:為什么最喜歡數學,喜歡它的什么? 張益唐:應該說是一種好奇心、一種求知欲。而且我在10歲的時候,我自己獨立發現,原來數學是可以證明的。 那是一天中午,我的外婆在炒菜,我站在她后面,就胡思亂想,如果我把兩個正方形,一個大的,一個小的,把小的套在大的里邊,會出來什么呢?我知道勾股定理,但我不知道勾股定理是需要證明的,但最后我發現,原來我已經把它給證明出來了,沒有任何人教我,可能這也就是原因,所以我就更喜歡數學吧。 吳小莉:你其實上山下鄉過,15歲的時候跟母親去湖北待了一年,后來你還在北京當工人,當了7年,那你怎樣繼續學習? 張益唐:反正能找到的書都看吧,其實也有點亂看了,后來進了北大以后,就一切都比較正規了。 吳小莉:恢復高考后的第二年,你考上了北大,看你的資料,你說在北大的成績可好了,都第一名。 張益唐:這個不是我說的,是我當時一些同學這么評論我的。當你聽到這個人怎么怎么好,但事實上,我的經驗是,即使這個人再聰明,再是個“天才”,他也會有他走錯的地方。所以當你真正去做學問的時候,千萬不要想著,我是個天才,你想我就是很平常一個人,我走的路,別人都在走,但我應該要比別人更勤奮一點,更靈活一點。 美國名校數學博士 畢業后在快餐廳當會計? 1982-1985年,張益唐在北大攻讀碩士,師從數論專家潘承彪;畢業后,在北大的推薦下,張益唐赴美國普渡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師從華裔數學家莫宗堅;但他的博士研究方向,并非原先的數論,而是代數幾何…… 歷經7年,直到1992年,張益唐才博士畢業,而畢業即失業…… 吳小莉:你在畢業之后,是不是因為沒得到推薦信,就很難在美國找到教職。 張益唐:這是一個原因。另外1991年前后,蘇聯解體,美國人當時非常聰明,就把蘇聯那些有名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全部聘到美國去了。所以那個時候也不光是我,一般的博士生在美國找工作,那幾年是很困難的。 吳小莉:那時候你就沒有想過到別的行業去,也沒有想過要回國,你反而去了一個快餐店做會計做了七年。 張益唐:因為我覺得我還能繼續做數學,我沒有放棄,就像一開始說的,做數學在哪都可以做。 吳小莉:快餐店的會計工作也只是一個臨時安身立命的地方,不影響你思考數學。 張益唐:是這樣的。 吳小莉:但是很有趣的是,你把它放在你的正式履歷當中,有人評價,你是突破了功利主義文化的一個象征,你怎么看? 張益唐:應該講,我能夠走這條路,當然有一點是我沒有把物質生活或者名利、金錢看得特別重,我覺得只要自己能過下去就夠了。 年近花甲才一鳴驚人…… 2013年,58歲的張益唐,發表論文《素數間的有界距離》,第一次實質性推進解決數論難題“孿生素數猜想”,躋身世界頂級數學家行列。 吳小莉:2013年,你58歲時發表了震驚學界的成果。 張益唐:當時在美國西部專門開了會議,就討論這個問題,把全世界專家都給請去了。 吳小莉:你沒去? 張益唐:我沒去。但最后他們的結論就是,這個問題是不可能做出來的。 吳小莉:然后你才知道他們覺得做不出來的那個猜想,正是你在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張益唐:對。當我知道他們為什么做不出來時,我發現這可能正是我的長處,結果我最后還是把它做出來了。我總覺得做學問,最好能保持自己一種新鮮感,想到別人沒想到的地方,這可能是最重要的。 吳小莉:你突破了一個年齡的迷思,很多人覺得科學家的創造力,最好的就是35歲左右,丘成桐老師也說過,數學家成長得更快,可能30歲左右,但是你出成績是58歲。 張益唐:那應該是過去的說法,現在科學是越來越難,你要做東西需要的時間、周期越來越長,所以我就更不要去管它,什么30歲、40歲,你只要繼續往下做就是了。 張益唐回國到中山大學 機緣源自十年前…… 2025年6月,張益唐舉家歸國,全職加盟中山大學,受聘于中山大學香港高等研究院,定居粵港澳大灣區。 吳小莉:其實你這次回來好多人在討論,你選擇回到了中山大學,是只有中山大學跟你提出邀請嗎?還是還有別的機構或學校? 張益唐:當然不光是中山大學了,有其他一些學校,基本上都已經定了,中大好像是從中間又插進來的。 吳小莉:截胡的。 張益唐:我到中山大學的起源,是2024年中大百年校慶時我去了,高松校長跟我說:你還記得我嗎? 2014年,也就是十年前,我參加了北大的畢業典禮,當時是一個副校長在主持整個過程,那時候人太多了,我也看不清誰是誰,高校長告訴我,十年前主持北大畢業典禮的就是他。而且記得比較清楚的是,我跟我的那些學弟學妹們說:你們還年輕,你們有遠大的前程,我很羨慕你們!后來高校長上去主持的時候,又說了一下:正像我們張益唐校友說的,他很羨慕你們,你們還年輕!那個過程我還是很感動的。沒想到十年后,2024年我們又見到了,這也算是個淵源吧。 吳小莉:他就向你發出了邀請? 張益唐:當時他就跟我說,在香港有一個高等研究所,我們邀請你過來。當時我說考慮考慮吧,因為說實話,被邀請的也挺多。沒想到,今年3月份,我們那里放春假的時候,中大又來找我了,基本上是在那時候談妥了。這次回來中大還是很仔細的,一直等到我上了飛機,飛出美國國境以后,他們才公布。而且在廣州一下飛機,在海關還有一個工作人員,專門上飛機來接我們,我也很感動,國內好像是把我看得很高、很重視。那我能做的,就是我要再繼續研究,我不愿意當一片落葉,好像我活到這個年齡,就成了一片黃葉子,掉在地上就算了,我不甘心這樣,我覺得我還有我的生命力! 張益唐:不去想自己老的話 心態上就保持年輕 吳小莉:2023年,你在北大見到了“90后”數學家韋東奕,他在網絡上被稱為“韋神”,有沒有覺得他跟你有點像,孤獨而執著? 張益唐:是這樣的。但是我確實從內心講,我真的衷心希望“韋神”能真正做出一流的東西來,如果能有人帶著他一起做,一些好的題目給他,這里頭也有很多東西是機遇的問題。但我不是很贊成網上有時候胡亂吹捧一個人,也包括我也不喜歡別人吹捧我。 吳小莉:會被捧殺。 張益唐:對,捧殺。 有時候就是,把他捧捧捧,捧到最后,什么也沒成。 吳小莉:對于數學好的年輕人,他是不是真的帶有自己的好奇、熱情?是否要尊重他的天賦? 張益唐:是的。別人也問過我,小孩很聰明,要不要去學數學?有時候他爸爸媽媽不太希望他去學,要學不出來的話,將來生活出路都有問題。不過要問我,如果你真的喜歡這個東西,不要輕易放棄你的愛好,也許你放棄了,可能將來幾十年以后,你會后悔的。 吳小莉:你曾經說過一句話,你年少的時候曾經意氣風發、年少氣盛,但你現在這個意氣仍然在。 張益唐:我去年在天津見到了陳景潤的兒子,陳景潤最后重病纏身,他的生命最后時刻,他要把他那些論文都帶到病房里去,要繼續工作,他周圍的人、包括他的愛人就不讓他弄,怕影響休息,最后他還發火了,說你們不讓我工作,我怎么辦?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對吧?這些都是一種鼓勵。如果你不想著自己老的話,在心理上,就可以保持年輕。我沒有去想過,我已經多大歲數了,我根本就不管它。因為我這輩子也只能做數學了,我也當不了官、我也不可能去經商什么的,那我就繼續沿這條路子走吧。 從10歲獨立證明勾股定理的驚奇,到北大“學霸”,再到留美坎坷,快餐店打工,58歲一鳴驚人,直至古稀之年完成重大猜想并歸國效力——張益唐說:“我不愿意僅當一片落葉”,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完整節目…… 制作人:韓煙 編導:鄭書筠 編輯:金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