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兄楚明,號明在堂,廣東饒平人。我與之相識十余年,自昔日論壇為友,便有互相贈酬之事。于我而言,楚明兄既有江湖之氣,又具詩人之懷,更得經營之道。經過多年苦心磨煉,如今是我所結交朋友中屈指可數之書畫詩聯諸事皆擅者,可謂“全能”作手是也。楚明兄因此也曾獲得第一屆沈鵬杯詩書畫獎一等獎。
當今傳統文化作者,往往多為專于某一類者為多,能詩者不精聯,能書者不精詩,以此類推。而能做到諸事皆可而又皆擅者實為少之又少。觀對聯一事,于清代鼎盛時期而言,多以題署贈賀等為常事。各對聯名家作者不能書者近乎寥寥。流傳至今的清代諸多書法作品,常見為作者自撰并書,而其中以五七言對聯為最常見,其題材又以贈賀為最常見。于古人而言,此乃實在尋常之事。而至今天,若能為此,則覺稀見矣。
觀楚明兄,則頗好此道,其創作的為數不少之七言聯,俱以書法書之而作自題或他贈之用。觀其書法,龍飛鳳舞,因文而變;觀其對聯,洋洋灑灑,亦頗可讀。
品讀楚明兄之七言聯,題材不同,而特性獨具,今妄言一二。
一、其題署聯,或摹景、或寄情、或說理,七言以概,總是不虛,而能見性情。諸如:
觀海寺所見
露結春花呈色相;
日投水影幻空明。
“色相”“空明”化佛理為景語,露花水影間藏“色即是空”機鋒。“結”“投”二字動態點睛,深得煉字之法。
七賢書院陶坊
能容得下方成器;
不煉到頭難脫胎。
以陶器喻育人,“容物”與“煉心”暗扣書院淬煉之道?;字V“有容乃大”為句,如窯火鍛陶,字字淬煉。
自題端居
不避市橋車馬轍;
端居星海水云鄉。
明在堂按:市橋為廣州市番禺區治所。星海,指冼星海,番禺人。
“市橋”對“星?!?,塵喧與超然并存。本土元素與文人情懷渾然一體。
二、其贈賀聯,不拘俗情,而力求情致翩翩,通達受贈人之心之懷,是以恰切妥帖。諸如:
賀詩詞報創刊四十周年
其心不惑常師古;
吾道雖艱自向南。
以“師古”呼應創刊傳承,“自向南”喻堅守文化方向,化《論語》“四十不惑”為雙關?!捌D”與“南”形成聲韻頓挫,剛勁中見辦刊者孤往之志。
贈西安田茂兄
望人物知西岳勢;
有詩才近盛唐風。
“西岳勢”既扣華山地理,亦喻友人氣度;“盛唐風”暗合西安古都文脈。以山岳托舉詩才,境闊情真。
贈劍豐兄
文采五車刪劇目;
風流四海起潮聲。
明在堂按:劍豐兄為潮人作家,近年致力于潮劇文化的創作和推廣。有《情斷昆吾劍》等作品公演。潮聲,潮劇之聲,潮人之聲。
“刪劇目”寫提煉之精,“起潮聲”狀影響之廣?!俺甭暋彪p關潮劇與浪潮,既譽創作豐沛,亦彰地域文化擔當。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建校95周年志賀
廣益文華培浩氣;
外揚言德振名門。
嵌“廣外”校名無痕,“浩氣”“名門”切大學精神。從“文華”內蘊到“言德”外宣,呼應外語院校使命。
三、其無題或偶得聯,則舉重若輕,順手拈來,見其對生活觀察之細之深,頗含詩人之心眼。諸如:
無題
與花久坐成香客;
如水難期是定心。
“成香客”寫物我兩忘,“難期定心”刺人心浮動,哀樂相生。花之靜對水之動,凝練如王維“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偶得
澄慮以觀杯是海;
會心只覺芥如山。
化佛家“芥子納須彌”,以小見大,“杯?!薄敖嫔健泵苤幸娊y一。虛詞“以”“只”流轉自如,似蘇軾“靜故了群動”。
無題
談天不論人生熟;
對酒須憑膽有無。
“人生熟”諷世故圓滑,“膽有無”贊赤子肝膽,冷峭如刀。七言如截句,斬截利落,近魯迅雜文氣韻。
自惕
側身行有讓人意;
正眼看無避事心。
“側身”顯謙德,“正眼”彰勇毅,暗含儒家之思,內省與外拓并重?!白尅迸c“避”、“意”與“心”工中見變,如君子立身之道。
偶得
種花恨不為山主;
讀帖羨能喚豹奴。
明在堂按:清王澍《〈淳化秘閣法帖〉考正》引 黃長睿 曰:“ 豹奴 , 桓嗣 也, 王 氏甥,故二 王 帖中時及之”。王獻之《豹奴帖》云:“ 豹奴 此月惟省一書,亦不足慰懷。”
“喚豹奴”用王獻之帖典,寫文人慕古之癡,奇趣橫生。山主之宏愿對豹奴之微典,大小相映,疏宕自嘲。
四、其寫景狀物之聯,往往小中見大,平中見性,于形于意皆力求不曾放開。諸如:
題玉鳴簫
鳳飛臺上聲初轉;
人立橋頭月二分。
“鳳飛”擬簫聲清越,“月二分”暗合揚州廿四橋典,虛實交融。未直言“玉鳴”,而“聲初轉”已透空靈,深得“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之妙。
夏日街邊即景
風輕藤拂戚姬袖;
雨久榕生蘇子髯。
“戚姬袖”喻藤蔓柔婉,“蘇子髯”擬榕須虬勁,以美人名士狀草木,奇崛不俗。嶺南榕藤入聯,地域特色與文人雅趣兼具。
種松
高低不以眼前定;
曲直應留日后裁。
以松喻人才培育,“眼前”“日后”時空縱深,意培松之事寄教育者遠見。“裁”字如匠石運斤,剛健沉著。
食山水豆腐喝鳳凰茶戲筆
豆腐自稱山水姓;
茶香人辨鳳凰名。
山水豆腐(廣州名菜)、鳳凰茶(潮州名茶),以飲食勾連風土?!白苑Q”“人辨”擬人寫食味,雅謔中見生活禪趣。
總而言之,楚明兄在日常生活中即具備“慧眼”“慧心”而能夠成聯達意,看似順手而為,卻含綿軟機鋒,又擅將其思其情以七言聯之形式表達與友朋而知,頗有“我手寫我心”之踐行精神。更為難得者則是其善于用不同書法形式表現不同聯文內容,讓作品躍然于紙上,可謂相得益彰,增添另一分神韻。其對聯書法作品在浮躁的當下,頗能給時人寧心靜氣之感,今選取部分作品與諸位分享,自然是“不敢獨擅其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