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觀寧夏,有你更精彩 《東麓葡香》 威記 金戈鐵馬隨風逝,碧波延綿映獨孤。 不見賀蘭封侯在,卻聞葡香飄萬里。 銀川又快要到葡萄采摘榨酒的季節了,在國道邊的小路上,可以看到已經有酒莊開始零星晾曬榨過汁的葡萄籽和皮了,而空氣中似乎也開始氤氳著淡淡的葡萄酒香味。這也讓威記想起來小時候喝葡萄酒的情形。 小時候威記一直以為葡萄酒是甜的。因為每次廣東有親戚回來,都會帶回來幾瓶酒,稱是“洋酒”,正式名字叫葡萄酒。拿起瓶子,看到標簽上都有一串葡萄。并且在吃飯的時候,老爸會給我們姐弟幾個大方地倒上一杯。雖然奇怪不都說小孩子不能喝酒嗎?可是手還是很誠實地端起酒杯美美地喝起來。那種香甜的味道至今都還記得。 尤其是記得它的顏色,和黃色的“香檳酒”(其實就是汽水)比較,那種絳紅色讓人印象深刻。要是拿起杯子,對著太陽看,那種如同紅寶石的晶亮非常漂亮。 等長大了再喝葡萄酒,才知道,原來葡萄酒還有甜的和“干紅”的區別。在本地喝葡萄酒還有一種習慣,那就是非要配上一瓶雪碧,根據自己的甜度習慣,先往杯子里倒上一些“干紅”,然后摻上一些雪碧,口感和小時候喝的味道一模一樣,還因為多了一些氣體,風味顯得更獨特! 等見識到真正的法國葡萄酒,才知道,原來“干紅”中添加雪碧,只是一種女士或者“小孩子”才喝的方法。 不過,就算葡萄酒再貴,風味再獨特,都是覺得加了雪碧的葡萄酒才是最好喝的。威記直到如今都還喝不慣又酸又澀的“干紅”,不明白好喝在什么地方。相信這也是很多人根深蒂固的看法吧:“葡萄酒應該是甜的才對。” 1、國人想象中的葡萄美酒應該是甘甜可口、香醇撲鼻的高檔飲品。為什么要刻意模仿西方,把葡萄做成酸苦澀難以下咽的口感呢? 2、干紅干白去(轉化)了糖分就沒葡萄汁味了,變得又苦又澀。 干紅干白不適合中國人口味。 中國人還是喜歡有甜味的保健酒,便宜一點,必將成餐桌必備。 3、市面上只有賣不掉的葡萄酒,沒有賣不掉的葡萄。為啥?因為葡萄酒澀,葡萄甜。 4、國外的葡萄酒就如同國內的白酒,這是個文化沉淀和積累的底蘊問題。老外不喜歡喝白酒,國人不喜歡喝葡萄酒,正常,其實就是蘿卜青菜各有所愛。 5、寧夏凡是參賽的葡萄酒都能獲獎,其實是在培養中國人的葡萄酒標準,讓中國人以為法國的標準就是正確的標準。 6、寧夏的葡萄酒既然在國外屢獲大獎,證明市場認可度在國外,應該多賣國外市場,為啥反其道而行之,死磕國內市場呢? 7、八十年代的小香檳酒,物美價廉,甩現在的葡萄酒幾條街遠。好好琢磨琢磨國人的口味,國內消費這塊蛋糕,比西方的蛋糕大多了。 8、國人喝酒,要么白酒,要么啤酒,而對于喝葡萄酒,沒有那個文化和情感寄托,只能是小眾消費品,不可能普及! 9、國外拿獎就去外銷啊。國外拿了獎,外國人還不買!這個邏輯不對。等把國外市場做開了,再轉國內肯定有市場,高端紅酒這塊國內只看這酒在國外有沒有知名度。酒這東西,國內喝白黃酒,國外喝紅酒。做生意要選對市場。 ...... 所以,忽然也能理解,為什么寧夏賀蘭山東麓的葡萄酒雖然獲獎無數,怎么地深得老外青睞,可是在國內卻打不開市場的緣故了。只有打開國際市場,才能反過來影響國內市場,這就如同洋酒一樣。 同樣的,想直接打開國內市場,不如多開發甜度的葡萄酒?就像威記,重來沒有想過甜葡萄酒不能喝的問題,而對于“干紅”,想到酸澀味道就沒什么想喝的欲望了! 簡單來說,寧夏葡萄酒為什么不能是甜的?何必追著老外的葡萄酒標準不放? 寧夏葡萄酒的甜味革新,或許正是打開國內市場的一把鑰匙。當賀蘭山東麓的釀酒師們站在發酵罐前,是否想過將葡萄的甜蜜本味更多地保留下來?那些掛在枝頭飽滿多汁的赤霞珠,原本就帶著陽光饋贈的糖分,何必非要像削足適履般追求極致的單寧結構。 冰鎮的甜型起泡酒碰杯,琥珀色的酒液在霓虹燈下泛著蜜糖般的光澤。這種加入了枸杞和紅棗的本土改良款,比傳統干型酒銷量高出三倍不止,哪有掉價的感覺?就如同南方的龜苓膏和雷公根涼茶,既然消費者怕苦,何不在龜苓膏里淋一勺蜂蜜? 其實甜味基因早就刻在中國人的飲食記憶里。從《楚辭》里"奠桂酒兮椒漿"的蜜釀,到唐代"葡萄美酒夜光杯"的甜漿,古人飲的從來都是甜型酒。山西老陳醋的釀造工藝啟示我們:真正的傳統智慧在于平衡——酸得尖銳就兌些糖霜,澀得皺眉便添點甘草。 寧夏葡萄酒完全可以走出一條"中體西用"的新路,用西法的釀造工藝,保留東方的味覺審美。又有何不可? 那些固執認為"甜即廉價"的品酒師或者可以感受一下,在西北干燥的季風里,人們渴望的是沙瓤西瓜般的清甜,還是波爾多酒窖的陰郁酸澀?或許,那帶甜的葡萄酒,才是賀蘭山東麓陽光的味道吧? 國際大獎的評委席從不是市場風向標。就像法棍面包在巴黎是日常,到了寧夏,還不如一只油香搶手。當寧夏的釀酒師們停止對勃艮第的仰望,開始傾聽本地食客配羊肉搓面時的需求,或許會發現:用馬瑟蘭葡萄釀的半甜桃紅,比任何獲獎的葡萄酒都更能征服國人的味蕾。 畢竟真正的好酒標準,應該由喝酒的人來定。 清朝大美食家,古代第二吃貨袁枚講過:“適口者珍!” 這里是寧夏!發現寧夏之美,感受寧夏之美! 我是阿威,用溫暖的文字,翻起塵封的記憶,記錄寧夏的人文歷史!謝謝閱讀關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