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第185條 傷寒發熱,無汗,嘔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轉屬陽明也。
傷寒發熱無汗,嘔不能食,為邪在表; 若反汗出濈濈然者,太陽之邪轉屬陽明也。 經曰:陽明病法多汗?!?/p>
此由太陽而少陽,由少陽而陽明,是謂轉屬。然有太陽直轉陽明者,有少陽直轉陽明者,此條則合而論之也?!?/p>
乃'反汗出濈濈然者’,此為轉屬陽明。 蓋少陽為樞,陽明為闔,邪在少陽,本不欲汗,今反汗出,知非樞病,已從闔化,內實而成陽明也?!?/p>
若反汗出濈濈然者,是太陽表解而少陽之邪傳于陽明腑也。濈濈,連綿之意。 此與潮熱同意,皆陽明腑熱之外發也?!?/p>
第一個是發汗后,'汗出不徹’可以轉屬陽明; 第二個是不經發汗,邪氣自然化燥,也可以轉屬陽明。 '嘔不能食’是少陽主證,但少陽之邪進一步化燥,傷了胃津,胃燥成實,則由少陽轉屬陽明。'反汗出濈濈然’是辨證的眼目,說明胃熱已盛,逼迫津液外泄?!?br> 第一條路徑(汗出不徹):太陽病本應發汗,但汗出不透徹,意味著病邪未被完全驅除。 部分表邪因體內陽氣亢盛(陽明體質)或津液不足,未能外解,反而內陷并化熱化燥,與胃腸中的糟粕相結合,從而轉屬為陽明病(里陽證)。 第二條路徑(自然傳變):“傷寒發熱,無汗”是太陽表實; “嘔不能食”是邪入少陽,影響胃氣和降。 此時病邪已在半表半里。 若患者胃陽素旺,邪氣極易從陽化熱,燥化成實。 關鍵的轉折點是“反汗出濈濈然”,這標志著邪氣已完全脫離太陽、少陽,里熱熾盛,逼迫津液外泄,正式轉屬為陽明病。 方證對應: 第一條路徑轉屬后,若以里實為主,可用承氣湯類。 第二條路徑,在“嘔不能食”向“汗出濈濈然”發展時,有大柴胡湯證(少陽陽明合?。┑目赡?。 一旦完全轉為濈濈汗出,則需根據腑實輕重選用白虎湯或承氣湯。
陽明不闔,則濁熱不降,反蒸于外,故見連綿不斷的“濈濈汗出”。 這是陽明里熱外蒸的典型表現,是圓運動在陽明環節卡死的明確信號。 這種誤治最易導致“冰伏邪氣”。 邪氣被寒涼藥物壓制,不得外透,反而內陷,郁而化熱,形成“寒包火”或“冰伏火”之復雜局面,絕非單純承氣湯可解。 常需麻附細辛湯合大黃附子瀉心湯之類,溫通散寒與通腑瀉火并用。 “嘔不能食”辨寒熱:特別強調,嘔不能食未必皆是熱證。 若患者舌胖大淡潤、脈沉細,此乃寒邪直中太陰,胃寒不納,絕非轉屬陽明。 必須慎辨,否則誤下必致亡陽之變。 真正的轉屬陽明,其嘔多伴口氣穢濁、舌紅苔黃、脈滑數。 “汗出不徹”是津液已傷而邪未去; “汗出濈濈然”是里熱太盛,逼迫津液大量亡失。 兩條路徑均圍繞“津液”的代謝異常展開,揭示了亡津液是轉屬陽明的重要內在條件。 傳變觀:此條展示了六經傳變的動態過程。 既可太陽直傳陽明,也可經少陽樞轉再入陽明(太陽→少陽→陽明)。 說明六經非死板程式,而是一個動態的、有機的病理演變模型。 不同于太陽中風之“漐漐微汗”,也不同于絕汗之“汗出如油”。是里熱熾盛的明確標志。 現代退燒藥導致的大汗,常是“過”而傷津,亦可導致變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