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戳藍色字“誰知西去路”關注我們喲! ![]() 電影《東極島》帶來了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 好消息是終于有人把二戰時期中國東極島漁民在海上救助英軍戰俘的善舉拍成電影了。 壞消息是電影借用了一個“殼子”,和真實歷史事件沒多大關系。 1942年,日本貨輪“里斯本丸”滿載1816名英軍戰俘經過舟山群島附近海域被美軍潛艇魚雷擊中沉沒。漁民吳老大的養子阿蕩不顧哥哥阿赑的勸阻,救了英軍戰俘紐曼。日軍聞訊搜查東極島,槍殺了吳老大等漁民,抓捕了部分村民包括阿蕩登上里斯本丸號。阿蕩親眼目睹紐曼被殺,為營救戰俘英勇犧牲。阿赑受到刺激大開殺戒,阿花帶領漁民出海接應,終于救出300多名戰俘。 對電影《東極島》的正面評價僅能停留在有人拍了這段鮮為人知的戰爭歷史事件,只拍出了里斯本丸號超載運輸英軍戰俘,每層船艙人摞人,許多戰俘染病死亡。日軍棄船而走,為防止戰俘逃跑,釘死船艙門,再用重物壓實,手段殘忍,毫無人性。 除此以外說不出更多。因為槽點實在是太多,有紀錄片《里斯本丸沉沒》珠玉在前,但硬是把一個講述中國人民善良大義,人民創造歷史的集體英雄故事,變成一個融合戰爭、探險、海盜、懸疑、玄幻、黑幫、暴力、農村等元素的個人英雄主義故事,果真是一點不同于以前的抗日題材影視作品。 ·影片給東極島漁民營救英軍戰俘事件刻意制造了太多矛盾。根據導演方勵的紀錄片《里斯本丸沉沒》,東極島漁民的營救行動完全出于自發的本能,據統計,他們從水中救出了384人,看到中國漁民的入場,日軍怕自己的惡行被公布于國際,也開始打撈幸存者,最終仍有828人死于這場悲劇,他們大部分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而影片《東極島》從漁民被日軍占領的外部環境、不同身份的漁民內在動機、重新奪回漁船控制權等方面,先經過權衡利弊,后經過日軍不斷屠殺村民集聚起強烈的仇恨之后才采取集體救人行動,經歷了思想和行為統一的過程。 ·實施善舉的正面角色從漁民集體變成了所謂海盜的后代身上。雖然,吳老大和阿赑、阿蕩有父子親情,但仍把他們當做海盜后代,老死不相往來。阿蕩“挑釁式”提醒吳老大日軍即將登島搜查,吳老大面向祖宗牌位一言不發,其他漁民將他阻于門外,雙方近似于中國香港電影中幫派對陣的場景。 影片把片中主要角色分為兩組對應關系。 一組是海盜后代阿赑和阿蕩有勇有謀、年輕活力,對應漁民愚昧麻木、野蠻落后。阿赑和阿蕩敢拼敢闖、擅長水性,一人單挑幾百日本兵,積極營救英軍戰俘,成為被贊頌的對象。相反,鏡頭經常對準飾演漁民的演員的襠部,大多群眾演員只穿著粗布平角內褲,衣不遮體,集體出海時的著裝有點倭化。島上漁民對日軍統治逆來順受,伏小做低,不會反抗,“一個愿打一個愿挨”。初以為吳老大這個角色將是營救行動的領頭人物,沒想到日軍剛剛登島就陣亡了,教書先生只會教孩子《滿江紅》,喝多了和日軍單挑,被活活燒死,死得莫名其妙。 另一組是英軍戰俘代表紐曼高大英俊、彬彬有禮、知恩圖報,對應日軍血腥暴力、毫無人性。紐曼為了不拖累漁民主動站出來向日軍投降,時刻惦念著家鄉和船上的戰友,有情有義。相反,占領東極島的日軍穿著更加暴露,人均相撲運動員裝扮,更加尷尬。直接用鏡頭赤裸裸地演示日軍殺人場面,沒什么技巧。 兩對人物關系給人一種“魚配魚蝦配蝦,烏龜配王八”的隱喻,東極島漁民的正面形象被扭曲。 ·影片托舉了錯誤的英雄。 阿赑成為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男戰神”。一開始只想和阿花私奔,但他已經攢夠了給養父吳老大養老的錢。后來,他極力勸阻阿蕩不要救助紐曼,管好自己。再后來,他拗不過阿蕩只能下水幫助他,直到阿蕩慘死,使他徹底覺醒化身為“戰神”。當英軍戰俘束手無策的時候,他能以一敵百,當漁民們對島上日軍亂打一通的時候,他以一敵百,繳獲槍支好多,不知道是不是海盜基因覺醒了,反正不像是善良本性或者民族大義燃燒起來了,最多是為阿蕩報私仇。 他登上里斯本丸號救出大批戰俘后,渙散的眼神里是他和阿蕩的快樂時光,差點睡著,阿赑高興時眼神渙散,悲傷時眼神渙散,渙散可能是因為這幾天沒睡好。日軍開始反撲,眾人不得已跳入水中,不但有日軍掃射還有海上旋渦,肩膀上扎刀的他還能繼續救人。 阿花成為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女戰神”。阿花喝了帶血的酒就是和海盜成親了,不但海盜基因通過男女關系傳播了,女性主義精神也覺醒了,怒斥吳老大讓漁民不斷地忍只會害了大家,接著打破了女子不能出海的規矩,成為海上的“女戰神”。阿花坐頭船帶領漁民集體出海,冒著日軍的槍炮,統籌救援,駕著小漁船沖向沉船海域,遇上了海上旋渦,比侵華日軍還難打,最后不得不和心愛的阿赑生離死別。 阿赑和阿蕩是東極島的“海盜兄弟”。兄弟倆從海里來回海里去,他們的到來仿佛就是上天派來拯救戰俘的英雄,東極島多虧了有他們,否則大家都團滅了。相比知道日軍即將屠村消息只會急得跺腳的翻譯李元興,還有被燒死的教書先生陳先生,死得蹊蹺詭異精神狀態不明的吳老大,愚昧落后的角色都被寫“死”了,這些原罪是硬加給他們的,完全背離事實。 ·還表現發射魚雷擊中里斯本丸號的美軍,采取充分自救措施的英軍戰俘,在電影中完全隱身。不明真相的美軍發射魚雷擊中里斯本丸號,他們不知道這是運送戰俘的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英軍戰俘在里斯本丸號沉沒前的一天多時間里采取了許多分工明確的自救措施,比如堵漏水口、轉移受傷士兵、尋找出口等等,電影把他們變成束手就擒的待宰羔羊。 ·“圖層斷裂”的東極島。畫面渲染、背景音樂、村落環境、居民形象特別像之前懸疑盜墓題材影視作品的風格,東極島的漁民如同著裝原始,像野人一般尚未開化,有年代斷裂懸浮之感。紐曼不停地輸出英語傳遞里斯本丸號將要沉沒的信息,還傳播西方國家的自由、民主、幸福,雙方雞同鴨講更加割裂。海上營救片段,場面調度一片混亂,感覺下一步海水裂開,就進入“南海歸墟”(小說《鬼吹燈》一處地名)了。 ·不合時宜的抒情。阿蕩救了英軍戰俘紐曼,幫他療傷。紐曼向他介紹家鄉英國伯明翰,表達了強烈的思鄉之情,還普及了英語。影片用倒計時的方式體現里斯本丸號即將沉沒的緊迫性,但前期只以遠景的形式出現,直到阿蕩等村民上船才將鏡頭拉到里斯本丸內部。東極島的漁民對此幾乎一無所知,村里的話事人還在進行激烈的思想斗爭,使用了凝視海邊的夕陽等空鏡,放緩影片節奏。 ·文藝小資青年的做派。吳老大的養子阿赑和養女阿花產生了愛情,兩人在島上的石頭洞里約會,抽煙、彈琴、談情說愛、摟摟抱抱準備私奔,阿花手里拿了一個小盒子以為是在看手機。兩人一同出海之前,還要通過喝血的成親儀式統一思想,順帶談情說愛,正式結為“海盜夫婦”,這些行為做派脫離了當時的實際情況,特別割裂。 ·無處不在的抽煙鏡頭。雖然漁民著裝原始,房屋簡陋,生產工具簡單,但是他們經常抽煙,還是比較現代的卷煙,片中主要男性角色幾乎都在抽煙,唯一的女性主要角色也抽煙。 ·個別演員的臺詞含混不清。在正常語氣下說一句臺詞,最后幾個字變成氣聲聽不清,明顯氣不足,要是在情緒激烈情況下說的臺詞,怒音過多,聲音悶在胸腔里,含混不清。如果是在精神渙散的狀態下表現人物失落、悲傷、難過等情緒的時候,完全變成氣聲,基本聽不清。 片尾硬圓一個合理結局,老年阿花解釋為什么冒死救人,她大概是因為愛情,阿赑因為兄弟情,阿蕩因為善良。只能解釋到這了,電影把東極島漁民的集體善舉歸攏到仨人頭上,當自己是獲獎代表了嗎?已經不能用“崇洋媚外”來形容了,只能說是在抹黑東極島漁民,抹黑二戰歷史了。 ![]() 推 薦 閱 讀 ![]() 點分享 ![]() 點點贊 ![]() 點在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