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年禮樂歸東魯,萬古衣冠拜素王。”登了泰山,見識了“一覽眾山小”的意境,我們又開車來到曲阜,參觀曲阜孔廟。 曲阜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故鄉,被譽為“東方圣城”,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文物遺存,吸引眾多的中外游客。曲阜孔廟年代久遠,始建于魯哀公十七年(公元前478年),在孔子去世第二年,其弟子及后裔在曲阜故宅立廟祭祀。早期孔廟規模較小,僅為家廟。后歷經金、元、明、清、民國歷代增修擴建,規模也越來越大,現已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的孔廟,稱為“天下第一廟”,也是全國孔廟的祖廟。規模宏大、氣勢雄偉。廟內有五殿、一閣、兩廡、一壇、兩堂、十五碑亭、五十三座門坊,九進院落。較為著名的有大成殿、杏壇、奎文閣、圣時門、碑林等。是中國三大古建筑群之一,被梁思成稱贊為世界建筑史上的“孤例”。孔廟、孔府、孔林合稱為“三孔”。1961年,“三孔”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現存的孔廟建筑群絕大部分是明清建筑,是仿北京故宮樣式修建。坐北朝南,四周紅墻,四角角樓,九進庭院,三路布局。前三進院落是引導性庭院,松柏蓊郁,垣墻環繞,正中有穿過重重門坊的甬道,第四進后才出現殿堂。前三進院落有欞星門、圣時門、弘道門、大中門、同文門、奎文閣、十三御碑亭。從大成門起,建筑分成三路:中路為大成門、杏壇、大成殿、寢殿、圣跡殿及兩廡,分別是祭祀孔子以及先儒、先賢的場所;東路為崇圣門、詩禮堂、故井、魯壁、崇圣祠、家廟等,多是祭祀孔子上五代祖先的地方;西路為啟圣門、金絲堂、啟圣王殿、寢殿等建筑,是祭祀孔子父母的地方。整個建筑群南北中軸線貫穿,左右對稱,布局嚴謹,氣勢宏偉,地位的顯赫。 孔廟建筑之大,規格之高,歷史深厚,文化磅礴,非我這片言只語能描述清楚。我只能按著導覽圖,順著孔廟的中軸線建筑按流水賬走一遭。入孔廟前,經過的第一處標志性建筑,就是“萬仞宮墻”。在城墻拱門上方鐫刻著匾額“萬仞宮墻”,是清朝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拜謁曲阜孔廟祭孔時親筆題寫。“萬仞宮墻”語出子貢,意思是“夫子之墻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關之富”。仞是古代的計量單位,周朝時8尺為一仞,相當于現在的1.6米左右。用現在的話來說,孔子家的圍墻高大,如果找不到門進去的話,就看不到里面宏偉的建筑和美麗壯觀的景色。在這里用宮墻之高,萬仞來贊揚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懷著崇敬的心情,走過萬仞宮墻城門,就到了金聲玉振坊,孔廟的第一道牌坊,莊嚴聳立。金聲玉振坊,是一座三間四柱八角石柱牌坊,始建于明朝嘉靖十七年(1538年),由時任山東巡撫胡纘宗題字。“金聲玉振”來自《孟子·萬章下》的“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者,金聲玉振之也。金聲之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 “金聲”代表編鐘,“玉振”代表編磬。鐘和磬是夏商周三代貴族祭祀時敲打的樂器,樂舞開始時敲打編鐘,結束時敲打編磬。“金聲”“玉振”來贊揚孔子學說“集古代先賢之大成”,達到了自始至終盡善盡美的境界。金聲玉振牌坊,玉字一點到中間說明孔子的中庸思想,不偏不倚、不左不右、恰到好處。金聲玉振坊后面,是一座古樸典雅的石橋,名叫泮水橋。古代學宮前的水池叫泮池,學生入學稱“入泮”,是開始接受學堂教育的象征。欞星門,是沖天式四圓柱三間,始建于明朝永樂十三年(1415年),原本是木質構造的,于清朝乾隆十九年(1754年)重修,柱改為石柱,梁改為鐵梁。抬頭見:柱頭有天將怒目端坐著,中有祥云穿過,梁上鑄了十二個龍頭閥閱。坊額“欞星門”三個金黃大字,由乾隆皇帝御筆題寫。“欞星”即靈星,古代傳說為天上文星,又稱文曲星。所有孔廟的第一道門都是欞星門,象征把孔子比同于天上文星,寓意祭孔如同尊天,尊崇無比。進入欞星門,是孔廟的第一進院落,院里矗立著兩座牌坊:太和元氣、至圣廟。先來到的是太和元氣坊,一座三間四柱漢白玉石坊,建于明朝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太和元氣”四字由時任右僉都御史、山東巡撫曾銑手書。“太和”語出自《易·乾》中的“保合大和,乃利貞”。“太和”即“大和”,意指達到極大的和諧狀態;而“元氣”則是指構成宇宙萬物的原始物質,是生命活動的原動力。明世宗用天地之源“太和元氣”來歌頌孔子的思想,可見帝王對孔子思想有多推崇。 至圣廟牌坊,是一座三間四柱漢白玉石牌坊,建于明朝,早于太和元氣坊。清朝重修,坊額篆書“至圣廟”三字,是清朝雍正皇帝手書。用“至圣”贊揚孔子為最偉大的圣人。唐玄宗時期封孔子為“文宣王”,宋真宗時期加尊為“至圣文宣王”,元成宗時期封孔子為“大成至圣文宣王”,明世宗時期封為“大成至圣先師”,清順治時期加尊為“大成至圣文宣先師”,后改為“至圣先師”。圣時門,始建于明朝永樂十三年(1415年),清朝弘治十二年(1499年)重修。“圣時門”匾額由清朝乾隆皇帝題。清雍正八年(1730年)欽定孔廟正門為“圣時門”。石雕龍壁是明代的浮雕二龍戲珠,游龍翻江倒海,噴云吐霧。來到第二院落,,豁然開朗,寬敞的庭院內,古柏森森,綠蔭蒼翠。院里還立有一塊新制的“御制重建孔子廟碑”。重建的落款時間為“弘治十七年閏四月二十七日”。院中有一條璧水河流貫,河上有三座平列的券拱橋,橋名“璧水橋”。兩岸滿鐫透雕石欄。 據史料記載,辟雍是周代天子所設大學,校址是圓形的,四周水池圍繞,前門外有便橋,“中曰辟雍,環之以水,水曰辟水”,形如玉璧,所以取名“璧水”。院的東西各有一門供人出入,東門叫“快覩”,西門叫“仰高”。仰高門內有“漢石人亭”。亭內有兩身漢代圓雕石人立像,左邊一身高2.54米,腰間佩劍,胸前陰刻篆書“漢故樂安太守麃君亭長”;右邊一身高2.30米,胸前陰刻篆書“府門之卒”。這兩身石像像是1953年移入孔廟保護的。 弘道門,始建于明朝洪武十年(1377年),于清朝雍正年間重修。門闊五間,深二間。兩側還修有掖門。“弘道門”之名由清朝雍正皇帝欽定,門額由清朝乾隆皇帝題寫。門名取自《論語·衛靈公》中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稱贊孔子闡發堯舜禹湯和文武周公之道。孔子認為,人通過加強自身修養提高自己的道德和智慧,能夠使“道”發揚光大,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和自我修養的重要性。 大中門,建于宋代,當時稱"中和門"。后經金、元、明、清歷代重修。至明代擴建孔廟改建時,改為"大中門"。匾額“大中門”是清朝乾隆皇帝御筆。“中和”取自《中庸》文中的"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無論是哲學化的"中和",還是政治化的"大中",都內含著深邃的"中庸"原理性,強調一個"中"字。幾千年來中華民族有著自己的美好向往和追求,那就是"大同"理想,所謂"大道之行天下為公"。 大中門的兩邊也有掖門。此外,大中門的東西兩端還修了角樓,是元至順二年(1331年)修建的。角樓以高臺為基,并且配有馬道通行,這兩個角樓與孔廟北端的兩個角樓。院落的東南和西南各有一座曲尺型角樓,與孔廟北端的二角樓遙遙相對,是元代增建的。迎面就是同文門。入了同文門,就進入了孔廟的核心區域了。原名參同門,后又從《禮記·中庸》里的“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取名“同文門”。取“同文”之意來贊揚孔子對中華文化統一所作的貢獻。同文門,整體闊五間,二間進深,外部使用八角石柱支撐。建于宋代,清朝雍正八年(1730年)重修。 匾額“同文門”,是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所題。經過同文門,就到了第五進院落。院落內有四座明代御、奎文閣。四座明代御碑分別為:洪武碑、永樂碑、成化碑、弘治碑。院落右邊是成化碑、洪武碑亭。左邊為弘治碑、永樂碑亭。成化碑,明成化四年(1468年)立,明憲宗朱見深御制碑文,極力贊頌孔子及其思想,是曲阜諸碑中對孔子推崇最高一幢,。其書法渾厚莊嚴,收放得體,堪稱為楷書臨摹之范本。孔廟內存有漢以來歷代石刻1000多塊,成化碑是所有碑中對孔子推崇最高的一幢,碑文為明憲宗朱見深御制。洪武碑亭,始立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弘治十二年(1499年)毀于火災,弘治十六年(1503年)重立。現存碑亭為民國年間重建。弘治碑,立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此碑原有碑亭,后因失修倒塌,碑文為正楷書寫。永樂碑亭,立于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弘治十二年(1499年)毀于火災,弘治十六年(1503年重立。現存碑亭為民國年間重建。四大明碑內容主要是表達對孔子的贊頌和尊崇,不僅是孔廟重要的文物遺產,也是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的珍貴代表。奎文閣,始建于北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原名“藏書樓”,金代明昌二年(1191年)重修后,改名“奎文閣”。至明朝弘治十二年(1499年),孔廟遭雷火,奎文閣被毀。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又改建為三層。上層專為收藏歷代皇帝所賜的經書和墨跡;中層是暗層,收藏印版;下層收藏歷代皇帝祭孔時使用的香帛、祝版等物品。古人認為“奎主文章”,奎星是文官之首,于是,將孔廟藏書樓稱為奎文閣。整棟門樓完全為木質榫卯結構,以建造獨特和藏書豐富而聞名,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十大藏書樓之一。梁思成曾評價奎文閣為中國古建筑中“一座不多見的特例”。現在的奎文閣是明代建筑,三重飛檐,四層斗拱,是孔廟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奎文閣前立有一塊“御制孔子廟碑”,始刻于成化四年六月十一日,不過舊石碑被毀。第六進院落內左右整齊排布著建于金、元、清代的十三座碑亭。十三碑亭,在奎文閣以北,大成門以南,因有十三座碑亭,故稱"十三碑亭院"。保存了唐、宋、金、元、明、清及民國時期所設立碑刻57塊。 始建于唐代,元代添建二座,清代添建九座。因都是經皇帝批準立的碑,因此又叫御碑亭。各亭石碑多以似龜非龜的動物為龜趺,名曰赑屃。據說是龍的兒子。傳說龍生九子,各有所能,赑屃擅長負重,故用以馱碑。每座亭內陳列巨大的石碑。碑文由漢文、八思巴文、滿文等文字鐫刻,真、草、隸、篆書體俱全。碑文內容主要是皇帝對孔子追謚加封、拜廟親祭、派官致祭和整修孔子廟宇的記錄,極具史料價值。整個十三碑亭布局南北分立兩排,南八北五。紅墻黃瓦,斗拱飛翹,雙檐交錯,勾心斗角,頗為端莊。南排的八座碑亭中,有四座為金、元時期建筑,即東起第三、第六座為金明昌六年所建;第四座為元至元五年所建,第五座為元大德六年所建,其余四座均為清代所建。其中,清朝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所立的一塊石碑是最大的,碑重約35噸。十三碑亭不僅記錄了孔廟的歷史,也是民族團結融合的歷史見證,成為體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一座座豐碑。從大圣門起,建筑分成三路布局,我們仍沿中軸線游覽。大成門,是孔廟第七道大門,也是進入孔廟的最后一道門。“大成”,是孟子對孔子的評價。取自《孟子·萬章下》里的“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始建于宋崇寧三年,因大成殿而得名。清雍正二年(1724年)火災后重建的,門上所存匾額為清代雍正帝題的。大成門,門柱高大、門面華麗,中間門柱是龍珠,石階中間是龍壁,雕刻精美。在大成門內東側是先師手植繪,一棵石欄圍護的檜樹。古檜挺拔高聳,樹冠如蓋。樹東的石碑由明萬歷年間楊光訓手書。據記載,古檜原為孔子親手所植。今存檜樹為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于古樹樁下復生的新枝長成的。它是孔子學說精神不朽的象征。第七進院落里有一座亭子坐落在庭院中間,亭子四周幾棵杏樹環繞,名叫“杏壇”。杏壇前面就是大成殿。杏壇是孔子曾設壇講學的處所。一座方亭,重檐,四面歇山頂,十字結脊,黃瓦飛檐二層,雙重斗拱。北宋天圣二年(1024年),孔子第四十五代孫孔道輔監修孔廟時,在大成殿前面除地為壇,環植以杏,名曰“杏壇”,以紀念孔子在杏壇設教授徒。據傳,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者七十二人。 孔子提出了“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等教育理念,以《詩》《書》《禮》《樂》《易》《春秋》作為教材,尤其注重道德教育。杏壇設計精美,彩繪華麗,高懸塑匾“杏壇”二字為清朝乾隆皇帝御筆。亭內有兩通石碑。東側石碑是金代承安三年(1198年)文人黨懷英篆書“杏壇”二字,由孔子第五十一代孫孔元措立石。北側面南的石碑上刻記的是清朝乾隆皇帝手書的《杏壇贊》詩文: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春,乾隆皇帝第二次來到孔廟祭孔。初春時節,杏花盛開,更顯得清幽雅致,乾隆皇帝在此賦詩,贊揚孔子“杏壇設教”的偉大功績。??杏壇前的龍柱盤?? 過了杏壇,就是大成殿。 
(十三)大成殿 大成殿,是供奉孔子的正殿,是祭祀孔子的主體建筑。 始建于北宋天禧二年(1018年),原名宣圣殿。北宋崇寧三年(1104年)更名“大成殿”。明清兩朝重修。 現存為清代建筑。“大成殿”匾額由清朝雍正皇帝重頒御書的。 與北京故宮的“太和殿”、泰安岱廟的“天貺殿”,并稱為“東方三大殿”。 采用重檐歇山頂,覆黃色琉璃瓦,飾金龍和璽彩繪,規模宏大、氣勢磅博、金碧輝煌。山有主峰、廟有主殿。大成殿是曲阜城墻內最高建筑。據說有不成文規定,城內任何建筑不能超過它的高度。門外正中懸掛的“生民未有”匾額,是清朝雍正皇帝題書。大成殿的四周廊道環立28根雕龍石柱,均以整石刻成。每根龍柱高5.98米,直徑0.81米。大成殿的龍柱始于金代,明清兩代火災后,征調徽州石匠重建。上刻巨龍,上下對翔,其造型優美生動,雕刻玲瓏剔透,刀法剛勁凌厲,龍姿形態逼真。每根龍柱栩栩如生,各具變化,無一雷同。代表了中國古代石刻藝術的頂尖水平。大殿內,正中神龕內供奉的孔子坐像,坐北朝南,塑像高3.35米,頭戴十二旒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持鎮圭,神態“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神龕雕刻精美,金碧輝煌,龕前木柱蟠龍盤旋,張牙舞爪。神龕正上方是清朝康熙皇帝題書的“萬世師表”匾額,和光緒皇帝題書的“斯文在茲”匾額;下方左右匾額為“德齊幬”、“集大成”。 神龕前楹聯為:“氣備四時,與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垂萬世,繼堯舜禹湯文武作之師”。此楹聯上聯“鬼”、下聯“師”都少一撇,據說孔子不信鬼神,任何人到這里都不能稱自己為老師。乾隆三年(1738年)高宗題“與天地參”,十三年(1748年)又題“時中立極”,三十六年(1771年)又題“化成悠久”,嘉慶四年(1799年)仁宗題“圣集大成”,道光元年(1821年)宣宗題“圣協時中”,三十年(1850年)文宗題“德齊幬載”,同治元年(1862年)穆宗題“圣神天縱”,宣統元年(1909年)溥儀題“中和位育”等。除了祭祀孔子以外,還有以孔子弟子和歷代大儒的從祀系統。從祀人員分別是大成殿內的四配、十二哲和東西兩廡內的先賢、先儒。四配分別是東龕內的復圣顏子、述圣子思,西龕內的宗圣曾子、亞圣孟子。十二哲中除了朱熹,閔子騫、冉伯牛、冉雍、宰予、子貢、冉求、子路、子夏、子游、有若、子張都是孔子的弟子。寢殿面闊五間進深二間,外有一圈檐廊。始建于宋天禧二年(1018年),清雍正八年(1730年)重建。是祭祀孔子夫人元官氏的殿堂。圣跡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上面是綠色琉璃瓦斗拱抬梁單檐歇山頂。系明萬歷二十年巡按御史何出光主持修建的。圣跡殿以保存記載孔子一生事跡的石刻、連環畫、圣跡圖而得名的大殿。殿內有孔子畫像石刻,比較出名的就是唐代吳道子的《孔子行教像》。家廟里相對清凈,立有一些石碑,介紹了孔族家譜方面的內容。 孔氏家譜是中國歷史上延續時間最長包羅內容最豐富、譜系最完整的家譜,記載了以血緣關系為主體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跡儒家文化、發揚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典籍。 孔氏家譜是研究中華民族是有著五千年文明發展史的古老民族,歷史悠久,姓氏文化源遠流長。早在遠古時期,部落間的認同是個體生存的基礎,姓氏符號代表的是圖騰,起到家族維系作用。 國有史、方有志、家有譜,作為重要的史料來源,家譜與國家正史、地方志,并成為三大史料來源之一。 撰國史、編方志、修家譜是中華民族的優良文化傳統,可以感知世代傳承的家族力量,千千萬萬個家族凝聚成偉大的中華民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人心、匯聚力量。 家譜碑,元歷二年立孔族譜系圖碑,記述孔子至四十二世孫譜系。家廟在孔子故宅里,主要供奉孔子上五代祖先,魯壁與崇圣祠便在這個院子中。崇圣祠,也稱“啟圣殿”,為主祀孔子之父叔梁紇之殿。清雍正元年(1723年)追封孔子五代祖先為王爵,并予入祀,才 更名為崇圣祠。崇圣祠正中供奉孔子五代祖肇圣王木金父,東側向外依次供奉高祖裕圣王祈父、祖父昌圣王伯夏,西側向外依次供奉曾祖詒圣王防叔、啟圣王叔梁紇,均面南。 魯壁是孔鮒藏書的墻壁。孔鮒是孔子第九代孫,為了躲避秦朝“焚書坑儒”之亂,將《尚書》《禮記》《論語》《孝經》等一些經典書篇藏在墻壁內,自己到嵩山去隱居。 ??魯壁??漢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皇帝劉啟封兒子劉馀為魯王,即魯恭王。魯恭王在曲阜孔宅附近修建別宮,為擴大規模拆除孔子故宅舊墻的時候,發現了墻壁中的書籍。這些書籍就是孔鮒所藏之書,人們稱為“孔壁古文”。明弘治十三年為紀念孔鮒藏書,在詩里堂增建了一堵照壁,取名“魯壁”。“魯壁藏書中”保護了中華文化典籍,魯壁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特殊符號。詩禮堂是為了紀念孔子教育兒子孔鯉學詩學禮而建,故命名詩禮堂。始建于宋代,明朝弘治十七年(1504年)重建。清初文學家孔尚任曾在詩禮堂為康熙皇帝講解儒家經義。此院的東廂房為禮器庫,是存放祭祀器物的庫房。院中有一株唐代的槐樹和兩株宋代的銀杏樹,已有千年,枝葉茂盛。東華門為孔廟東腰門,也是孔廟的偏門,名為“毓粹門”,俗稱東華門。“毓粹”的意思是培養有道德、有才能的精粹之人。東華門與西側腰門均始建于金代,歷經重修,現存為明代建筑。毓粹門是連接孔廟和孔府的便門,主要是為祭孔出入方便而設。據說,孔府曾有規定,只有衣冠整齊的人才能從此門經過。我們逛著逛著隨著人流就出了孔廟,吃點東西,就前往孔府。后來才知道,大成門左側路線:啟圣門→金絲堂→啟圣王殿→啟圣王寢殿→神櫥等景點沒有觀看,有些小遺憾。我們的參觀路線:萬仞宮墻→金聲玉振坊→欞星門→太和元氣坊→至于圣廟坊→圣時門→壁水橋→弘道門→大中門→同文門→奎文閣→十三碑亭→大成門→先師手植檜→杏壇→大成殿→寢殿→圣跡殿→家廟→崇圣祠→魯壁→孔宅故井→詩禮堂→毓粹門→東華門,出孔廟前行參觀孔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