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身后藏著個戰神,若非他猝死,甲午國恥或能避免 左宗棠身后藏著個戰神,若非他猝死,甲午國恥或能避免一提起收復新疆,咱們腦子里蹦出來的第一個名字,十有八九是左宗棠,左公。這沒錯,沒他老人家抬著棺材西征的決心,這事兒根本辦不成。可真正在前線,把不可能變成可能的,是另一位猛人,一個長期活在左公光環下的狠角色——劉錦棠。 1894年,甲午年,大清的國運就像一艘千瘡百孔的破船,風雨飄搖。朝堂上,光緒帝急得團團轉,翁同龢這些重臣更是心急如焚。翁同龢在朝堂上幾乎是拍著桌子喊,趕緊把劉錦棠調來!他說,當年平定新疆,靠的就是劉錦棠,讓他來指揮陸戰,小日本不一定能占到便宜! ![]() 這話可不是空穴來風。就連跟左宗棠斗了一輩子的李鴻章,私下里也跟自己人嘀咕:“左宗 direcion棠其實沒啥了不起的,說到底,還不就是靠著一個劉錦棠嘛。”你聽聽,這話酸的,那股子羨慕嫉妒恨,簡直要溢出屏幕了。李鴻章心里想的是,這么一員悍將,怎么就沒到我北洋的碗里來呢? 劉錦棠到底有多牛?這么說吧,他在新疆打的仗,每一場都像是電影里的主角,開著“鎖血掛”。 ![]() 當時的局面,那叫一個爛。盤踞在南疆的阿古柏,背后站著的是英國人,送槍送炮,就盼著他能當個攪屎棍,擋住沙俄南下的路。北邊的沙俄也不是善茬,直接出兵占了伊犁,美其名曰“代管”,誰都知道這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 劉錦棠帶著他的湘軍老班底一腳踏進新疆,面對的是地獄難度的開局。補給線從甘肅拉到喀什,幾千里路,大漠風沙說斷就斷。士兵們餓得不行了,只能啃幾口凍得跟石頭一樣的馕,渴了就抓一把雪塞嘴里。 ![]() 對手呢?阿古柏裹挾著當地百姓,號稱十萬大軍,人數是劉錦棠的三倍不止。手里的家伙,不少是英國人給的后膛槍,比清軍的裝備好上一截。 就這種牌,劉錦棠愣是打出了王炸的效果。 ![]() 1877年,他要打達坂城。這地方是南疆門戶,易守難攻。怎么辦?硬攻就是拿人命去填。劉錦棠不干這傻事,他等,等來了一場遮天蔽日的沙塵暴。老天爺都像是在幫他,他借著風沙的掩護,帶著部隊急行軍上百里,神不知鬼不覺地繞到城后,一把掐斷了敵軍的水源。城里的人沒水喝,一下就亂了。四個時辰,就四個時辰,達坂城就被攻破,叛軍元帥被活捉。 打吐魯番的時候,他又玩起了心眼。他故意讓士兵背著空空的糧袋在敵軍面前晃悠,做出糧食不濟的假象。叛軍頭子白彥虎一看,呦,機會來了,立馬帶兵追殺。結果一頭扎進了劉錦棠在沙丘后面布好的口袋陣。一場伏擊戰,三千多叛軍灰飛煙滅,白彥虎嚇得魂飛魄散,只帶著幾個親信倉皇逃命。 ![]() 這種戰績傳回京城,滿朝文武都驚呆了。他用的不是湘軍傳統的“結硬寨,打呆仗”的笨辦法,而是充滿了靈氣和想象力。難怪連翁同龢那種眼高于頂的帝師,都成了他的鐵桿粉絲。 說劉錦棠是晚清將領里的“天花板”,一點不夸張。你看,鎮南關大捷的馮子材,保衛臺灣的劉銘傳,他們打的都是局部戰役,而且背后有源源不斷的支援,兵力也占優勢。劉錦棠可不一樣,他是以一己之力,打贏了一整場決定國家領土歸屬的戰爭。 ![]() 更嚇人的是,從1876年進疆,到1880年肅清全疆,四年多,大大小小幾十仗,他沒輸過一次。全程幾乎都是在沒有可靠后方的情況下作戰,這在戰爭史上都極為罕見。 他不僅是軍事天才,還是個政治高手。他深知,在新疆這片土地上,打仗不僅僅是拼刺刀,更是和英俄兩個列強掰手腕。他的策略就是“以戰促和”,用軍事上的既成事實,堵住所有干涉的嘴。 ![]() 這邊剛拿下喀什噶爾,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派兵立刻接管英國領事館,斷了他們和叛軍的聯系。那邊要在伊犁附近動手,他又把部隊拉到河谷,擺出一副“不惜與俄國人干一架”的架勢,硬是逼得沙俄在談判桌上讓步。 他為什么這么急?因為他知道,時間不在大清這邊。1877年,歐洲那邊第十次俄土戰爭打得正酣。沙俄軍隊一路高歌猛進,都快打到伊斯坦布爾了。英國人急了,要是讓俄國人控制了海峽,那英國通往印度的生命線就懸了。所以英國人盤算著,從印度出兵,借道新疆,在背后捅俄國人一刀。 ![]() 這消息傳到前線,劉錦棠的壓力更大了。他必須趕在英國人和俄國人反應過來之前,以最快的速度收復整個新疆。不然,新疆就成了國際棋盤,到時候神仙都難救。 結果呢?他只用了九個月,就基本掃平了南疆的叛軍,比左宗棠的原計劃整整提前了一年。當大清的龍旗在喀什噶爾城頭升起時,英國領事只能無奈地給倫敦發電報:“中國軍隊的速度,快到讓我們失去了任何介入的借口。” ![]() 就是這么一位定海神針般的人物,卻在國家最需要他的時候,轟然倒下。1894年,他奉命北上,準備接手甲午戰爭的陸路總指揮。走到半路,在直隸境內,突發腦溢血,與世長辭,年僅五十。 一顆將星,就此隕落。 消息傳回京城,翁同龢在日記里悲痛地寫下“痛哉”二字。朝廷倉促之間,派了葉志超去接替他。后來的事我們都知道了,葉志超在平壤一觸即潰,撒丫子狂奔五百里,直接導致了甲午陸戰的慘敗。 劉錦棠的死,不只是他個人的悲劇。說句不客氣的話,這簡直是整個民族的巨大遺憾。 歷史不能假設,但我們總會忍不住去想,如果劉錦棠沒死,如果他能站在甲午戰爭的指揮臺上,以他在新疆那種絕境中創造奇跡的能力,面對日軍,戰局會不會是另一個樣子?大清的國運,會不會因此而有一絲轉機? 一個人的命運,有時真的能和一個國家的命運,緊緊地捆綁在一起。劉錦棠的故事,就像晚清國運的一個縮影:當真正能扛事、能力挽狂瀾的英雄一個接一個地倒下,這個老邁的帝國,終究是再也抵擋不住時代洪流的沖擊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