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認知的差距,直接決定了行動的方向,最終拉開人生的距離。 開始咱們今天的話題之前,先問自己幾個問題: “為什么同一件事,有人能看到機會,有人卻只看到麻煩?” “為什么起點相似的人,幾年后人生差距會越來越大?” “為什么現在經濟下行的環境下,有人對未來很樂觀,有人卻很悲觀?” ...... 其實這些問題都指向同一個答案——認知! 難怪有人會說:“人和人的差距,有時比人和動物的差距還大,而這差距的根源,就是認知。” 今天我們就聊聊,到底什么是認知?普通人又該怎么快速提高認知? 認知不是知識,而是“大腦的操作系統”當我們提起“認知”的時候,很多人會把它和“知識量”畫等號。覺得讀的書多、學歷高就是認知強。 實際上,我們在現實中經常看到這樣的事情。有人背了一肚子理論,卻在職場上連人際關系都處理不好;有人211/985名校畢業,卻在人生的關鍵選擇上屢屢失敗。 正應了那句話——大道理都懂,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這說明什么?說明認知和知識根本不是一回事。 那么,認知到底是什么? 認知是你對世界的理解方式,是大腦處理信息、做出判斷的底層邏輯。 我們都知道電腦的操作系統,認知就像大腦的操作系統,只不過知識變成了你的安裝的“軟件”,而認知決定了這些“軟件”能不能順暢的運行,甚至能不能解決新的問題。 我曾經在B站看過一個網紅早餐店的故事。 在小區門口有兩家早餐店,他們的老板都是早出晚歸,工作很努力。 但A店老板每天習慣守著攤位,抱怨“生意太難做”,整天覺得不是“大環境不好”就是“客人太挑”。 B店老板就不一樣了,他在賣早餐的時候會觀察客人的喜好。結果他發現打工人早上都很趕時間,于是就推出了預約打包的套餐,打工人早上過來一個套餐直接帶走,又快又方便。 結果也可想而知,還不到半年,A店老板就把店鋪轉給了B店老板。 你看,同樣的市場、同樣的客戶、同樣的起點,A店老板就每天活在“外部環境決定論”里,把什么結果都歸咎于環境,這是低認知的表現。就像本山大叔的名臺詞“走到哪都覺得大環境差,你是破壞大環境的人嗎?” B店老板呢?不去關注不可控的環境,而專注于自己能做的事情。在同樣的環境下,發現了新的需求,最終賺到了錢。這就是高認知的思維。 認知的差距,直接決定了行動的方向,最終拉開人生的距離。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認知閉環”。 “認知閉環”是指,當一個人習慣用固有的經驗解釋一切,就會像鉆進了玻璃罩,看得見外面的世界,卻走不出去。 有人總說“我這輩子就這樣了”,“我就是這樣的命”,其實不是自己的能力不行,而是認知里已經默認“自己做不到”,自然連嘗試的勇氣都沒有了。 普通人怎么快速提升自己的認知認知這東西,不是天生的,更不是一成不變的。 哈利·波特的作者JK·羅琳曾經說: “命運給了我一堆碎片,而我決定用它們拼出自己想要的圖案。” 我們同樣也可以用一個個知識碎片拼出自己想要的認知“圖案”。 我給大家推薦下面三個方法,它們每個做起來都不困難,但需要從根本上去扭轉自己的思維。如果你能堅持實踐,假以時日,一定可以重構自己的認知系統。 01.培養跨界的思維方式,打破信息繭房高認知的人,從來不會被困在單一的信息領域里。 查理·芒格說: “要掌握100個思維模型,跨學科解決問題。” 查理·芒格說的就是一種跨界的思維方式。 我們在面對困難的時候,很可能單一領域的知識無法解決問題。你可能需要綜合多個學科的知識,再加上自己的經驗,才有可能解決掉它。 就像一個短視頻的博主,要想做好內容,可能不僅僅關注流量那么簡單。通過學習經濟學可以掌握知識付費的定價原理,通過學習心理學可以學會設計與讀者的互動話題,然后才有可能把內容做的更好。 你可以每月選一個陌生領域(比如你做技術,就讀點歷史;你做銷售,就讀點心理學),帶著“這個領域能解決我什么問題”的目的去學習,把新的知識和實際需求“嫁接”起來。 相信我,你會打開新世界的大門! 02.用“結果倒推法”復盤每一次決策復盤是每個牛人都在做的事情,因為認知的提升,往往就藏在對“錯誤”的深度反省之中。 但很多人在做復盤的時候只會說一句“我當時沒做好”,卻從來問問自己“為什么沒做好”。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從當前的結果去倒推自己的問題。 比如你覺得錯失了一個賺錢的機會,別急著怪“運氣”,可以問問自己:
我以前帶團隊的時候,有個實習生總在項目里出錯,我就讓他每天寫“決策日記”。就是每次做決策的時候,就記下來“做選擇時的想法”和“實際結果”,不用半年的時間,她的失誤率下降了80%,效果非常明顯。 復盤絕對是一個很實用的工具,當然,這不是讓你去總結情緒,而是找出自己認知里的“盲區”。 03.向“有結果的人”學思維,而不是學方法我們在“幸存者偏差”那篇筆記里提到過,很多人喜歡追求“成功案例”。 但是, 別人的成功你很難復制! 別人的成功你很難復制! 別人的成功你很難復制! 重要的話說三遍。 因為每個人做事的時候,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同,時間節點不同,資源渠道不同,有太多不可控因素了。所以,同一套方法在別人那里行得通,在你這里卻不見得好用。 我們真正該學的不是具體的做事方法,而是對方的認知邏輯。 有人學別人“辭職創業”,卻沒看到人家在辭職之前,已經做了3年副業了。當自己的副業收入超過了主業,并且進入了穩定收入期,才辭職去創業的。 你不了解人家的背景,就貿貿然的學人家“辭職創業”,怕是要餓的連飯都吃不上了。 博多·費舍爾在《小狗錢錢》里說: “不要只問'怎么做’,要問'他為什么這么做’。” 遇到厲害的人,不要光追問他們成功的方法,而是多學學他們思考問題的方式。做事背后的思考邏輯,才是認知提升的關鍵。 最后我想再跟大家重申——真正的高認知,不是“什么都知道”,而是清醒地知道“自己什么不知道”。 我一直都把知道自己“無知”,當做一種很高的人生智慧。正如蘇格拉底的名言:“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 我們要少一點“我早就知道了”的傲慢,多一點“這個事兒我還沒搞懂”的謙虛。少一點“別人都這樣”的盲從,多一點“有沒有更好的辦法”的追問。 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給人生更多的可能性。也唯有如此,我們的認知才能不斷提升,擁有更光明的未來。 |
|
來自: 碧海藍天kx32di > 《強者思維強者文化,強者品質精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