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年間,唐朝僧人“一行”設計制造出齒輪帶動的水運渾象,附有報時裝置,可以測定時間、自動報時,稱為"水運渾天"或"開元水運渾天俯視圖"。其實,這是模仿天體運行的儀器,于是表現(xiàn)出日升月落、晝夜反復等,到達整點由齒輪帶動的木頭人敲鼓。 因此,唐僧一行的這個裝置,是一個十分巧妙的計時機械,世界上最早的機械時鐘裝置,是現(xiàn)代機械類鐘表的祖先。宋朝之后,蘇頌在“一行”的研究基礎上,進一步發(fā)展了天文鐘“水運儀象臺”,更開啟近代鐘表擒縱器的先河。 總之,機械鐘肯定是中國的原創(chuàng)發(fā)明,西方近代鐘表是在中國基礎上的改進,并非原創(chuàng)發(fā)明。問題是:為何中國人能最先發(fā)明出機械鐘,而非中國以西,背后歷史原因何在?接下來,就談一談這個話題,看看宋元之前中國在時間探索方面的歷程。 ![]() 首先,立表測影時代 對于早期人類來說,掌不掌握時間沒有特別大的意義,但農(nóng)業(yè)出現(xiàn)后,就必須掌握一定的時間,因為要搞清楚“農(nóng)時”,這是社會需求。其中,中國四季分明,農(nóng)時尤為重要,這與很多文明不同。 為了掌握農(nóng)時,古人做過很多探索,其中最為可靠的是兩個:一是夜觀天象,比如觀察北斗群星、大火星動態(tài),以此來判斷季節(jié),斗柄指向與季節(jié)相關,見龍在田是大火星春季出現(xiàn)、潛龍勿用是冬季大火星隱而不見;二是立表測影,這是通過白天正午日影長短判斷季節(jié),夏至日影最短、冬至日影最長、春秋分一樣長。 ![]() 其中,陶寺遺址考古發(fā)現(xiàn)的圭尺,上面標有不同刻度,反映的是日影不同長度,也即對一年時間有了更準確的認識,因此它成了王權的象征,更為重要的是,學者何駑考證認為當時將一年劃分為二十個節(jié)氣。 立表測影對中華文明影響極大,如今手表之表本意就是立表之表,也即周髀算經(jīng)中的“髀”或“股”;同時,勾股定理就是由立表測影歸納總結而來。隨著時代發(fā)展,立表測影一方面演化為日晷,晷面兩面都有刻度,分為十二時辰;一方面小型化,相當于便攜式圭表,江蘇儀征出土過“東漢銅圭表”,表高19.2厘米,約為標準形制的1/10。 ![]() 其次,渾天儀的時代 通過立表測影,古人可以大致測出一年時間,卻不能給出更精確的時間(況且立表測影依賴天氣,實際操作也容易產(chǎn)生誤差)。比如,回歸年的長度是365.2422天,后面的0.2422天,靠立表測影肯定測不出來,因此一年無論是365還是366天,百年之后誤差就沒辦法指導農(nóng)耕了。 由于農(nóng)業(yè)大生產(chǎn)對更精確時間有著迫切的需求,但立表測影無法滿足這一需求,怎么辦?隨著時代不斷前進,古人對天文認知也在加深,觀測儀器也更加復雜,兼之中國“觀象”文化特征,于是春秋戰(zhàn)國出現(xiàn)觀測天體坐標高度的“渾儀”,戰(zhàn)國石申甘德發(fā)明模擬天體運行、天象變化的“渾象”,用以演示天體運動,兩者統(tǒng)稱“渾天儀”。 下圖為渾天儀,金屬鑄成,上有精細刻度,如果歷法誤差很大,那么某一天體到時就不會與相應刻度吻合,只有歷法足夠準確,那么才會“合”,有興趣的可去天文臺詳觀之。 ![]() 因為天文觀測儀器的進步,所以古人觀測發(fā)現(xiàn)每1461天天象較為準確的重合,即每4年加1天重合,平均下來每年就是365.25天,這就很接近回歸年長度了。因為回歸年不是整數(shù),因為歷法不能有小數(shù),所以必須拉長計算獲得相對更準確的時間,所以又有19年7潤法,這與西方幾個神人肉眼觀測然后直接算出截然不同。筆者至今不懂,西方的365.25天,其中怎么得出0.25天的? 西漢時期,大司農(nóng)耿壽昌“鑄銅為象,以測天文”,在“渾象”史上具有重大貢獻。東漢張衡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用漏壺滴出的水發(fā)動齒輪,帶動渾象繞軸旋轉,并使渾象的轉動與地球的周日運動相等,可以將天象準確的表示出來。之后,南北朝隋唐都有大量相關研究,為“一行”制造出機械鐘奠定了基礎。 ![]() 我們日常所談論的“時間”,不就是天體運行的“空間”所決定的嗎,即空間決定時間,換個星球、那么現(xiàn)在的時間就不成立,所以只要相對準確模擬了天體運行情況,那么就相當于制造出了鐘表。當然,其中關鍵在于對天體運行的“相對準確模擬”,想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對天文有深刻的認知,還要有高深而精巧的機械制造水平等。 宋元之際,中國鐘表其實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比如元朝耶律楚材同時測量了尋斯干城和開封城的月食,其中“同時”就需要準確的計時裝置,說明當時已有相對小型化的“鐘表”,否則如何做到相隔萬里的“同時”? ![]() 最后,關于本文話題,還有三點值得一提: 首先,中國能最先發(fā)明機械鐘,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無緣無故的,而是成千上萬年天文探索的結果,是長期技術積累的結果。 其次,技術發(fā)展往往是由簡單到復雜,再由復雜到簡單,“一行”的機械鐘無疑非常復雜,但宋代蘇頌發(fā)明的擒縱器,卻又為簡化機械鐘打下了技術基礎。 第三,因為蒙古西征、以及元朝重用色目人等,于是包括機械鐘在內的中國很多天文知識被西傳,最終機械鐘的制造技術西傳到了歐洲,所以14世紀歐洲才出現(xiàn)早期機械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