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南溪注:松者柔之甚,軟之極,養精蓄銳之意也 。 汗者剛之甚 , 健之極 , 氣血結收之謂也 。 松如繩之系 , 汗如冰之結 , 二者有交互相濟之道 ,蓋柔能濟剛 , 剛能濟柔也 。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記得年少初學拳,看師父打拳,那架勢,沉穩得不像個人,倒似一株生根的大橡樹。你推他,他紋絲不動,勁力仿佛憑空消失;他一發力,又像大堤崩潰,那股勁劈頭蓋臉就砸過來,迅猛得讓人措手不及。那時不懂,只覺玄妙。師父指著自己的小腹說:“這里不是塊硬疙瘩”,又拍拍肩背:“這里也不是爛泥灘”。多年以后,我才嚼出其中三味——這便是內家功夫里頂頂要緊的“松含”二字了。它不是什么玄虛大論,它就是藏在“棉里藏鐵”這樸實話語背后的能量秘密:一種在蓄勢待發的“松”與凝聚爆發的“含”之間,如潮汐般漲落流轉的陰陽循環。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你想想大海的潮汐,漲潮時水漫沙灘,看似一片柔軟鋪散(這不正是'松’的本意么?),可那水底下蘊藏著多大的推動力?待到潮頭積聚,轟然拍岸的那一刻(這便是'含’的爆發),那份凝聚的沖擊力,又豈是死水一潭的硬挺可比?又好比一株橡樹,它的根(松)在地下向四方延伸,默默汲取養分,柔軟而堅韌;它的干(含)則將這些養分凝成支撐軀干、破土穿巖的力量。無根之木,樹干再硬也終枯折;無干之根,再繁茂也不過爛葉一堆。這“松含”互根的道理,就在這生生不息的天地循環里。 可別把這“松”字想淺了。我見過多少同門,一聽說要“放松”,立刻像泄了氣的皮球,手腳綿軟,站都站不穩,這就叫“懈”。師父罵得兇:“你這是爛泥扶不上墻!”真正的松,是筋絡如絲綢般舒展,骨頭節節松開撐開,氣在內里像小河流淌似的充盈其間(想想那種微微發麻、溫溫熱熱的感覺)。它是有彈性的蓄勢待發,像張還沒拉開的弓,又像皮筋被拉伸前的飽滿。這時候,氣血周流沒有阻隔,你的關節就像上了潤滑油的大門,勁力才能毫無阻礙地傳遞進來送出去。用丹道的話說,這狀態近了“致虛極,守靜篤”,把身體和心里的雜念空掉,氣自然就生出來了,慢慢匯聚,滋養著每一寸筋骨皮肉。練聽勁時尤其管用,身子柔緩得像貓守著耗子洞,可那每一根毫毛都在微微顫抖,等著捕捉對方哪怕一絲的氣息和力量變化。松,是柔到了極處,反生出蓄而不發的剛意。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再說這“含”(別跟流“汗”弄混了),更不是鼓著腮幫子、全身繃得跟鐵板似的“僵”勁。那種死鎖氣血的做法,就像把彈簧硬生生焊死了。真正的含,是丹田氣向下沉著旋轉,像揉著一團溫暖的活水(那種沉甸甸、圓坨坨的感覺),然后讓這股凝成的勁力由脊柱這條大龍導引,像水銀灌縫一樣流向全身的梢節(指尖腳心)。這就叫“韌性凝聚態”。打個拳比方,形意拳那一下“蹬足轉腰崩拳”,蹬轉是借地發松勁、化開整身,腰腹一凝含,那股勁兒“啪”就透到拳頭出去了。丹道功夫里的“煉精化氣,氣歸丹田”,練的就是這個。把松時涵養出的散漫精氣,慢慢在腰下小腹結成一粒“金丹”(不是真的珠子,是能量高度凝聚的那種感覺),氣血密度驟然增大。這用在技擊上妙不可言:平常你看著他松松垮垮,勁力含而不露在身內流轉;一遇機會,那瞬間爆發,如驚雷貫體,打哪兒是哪兒,正所謂“渾身是手手非手”!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最關鍵的一層窗戶紙是:“松”和“含”從來都不是割裂的,它們像太極圖里的陰陽魚,是互相包藏的活東西。松里頭得藏著一絲絲“含”的暗勁。 好比你在蓄勢待發時,那筋骨舒展歸舒展,卻得像一根彈簧在被拉伸前就微微有點預壓感(想象皮筋的微韌),否則就是一灘泄了勁的泥。含里頭也得保有一份“松”的靈通。 即便在凝聚爆發的那一刻,那力量像活水瞬間凝冰般剛硬無比,卻也得保證那股氣是活的,能流通變化(想想冰面下的水流),絕不能死板僵硬。否則就成了蠻牛撞山,剛極易折。 這“松含”的轉換,構成了內家勁力的能量閉環(“蓄能→凝能→釋能→復蓄”)。站樁求松就是開始蓄能養氣(松);發勁那電光火石的一瞬,松到極處陡然一凝便是凝能釋能(含);一勁發完,身心氣機又自然地放松回收,復歸于樁態的虛靈蓄勢(從含復歸松),這便應了丹道所謂“復歸嬰兒”的狀態。 練這功夫,得按部就班。先得筑基站樁去僵化拙力,找那份“松”的活感。別怕慢,這是根子松則百枝活。沒這份松,聽勁遲鈍,應變必遲。然后得凝核,把意守住丹田那方寸之地,體會“含”的內充內壯之感。沒這點含勁,你打出去的拳就像散沙子,看著虎虎生風,打身上就攤開一片,沒透勁。最后才能講發用,行拳時化勁像春風拂柳枝(松),發力如迅雷炸破山(含),這火候就漸漸圓融了。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真練到深處,“松”和“含”的界限就模糊了,消融了。你全身的勁兒仿佛自動在松與含之間流淌變化,無松不含,無含不松。遇到阻礙,勁兒自然就軟綿綿化開(松),一旦找到空隙,那股凝練的勁又自然勃發(含)。應物自然,舉手投足皆是拳意。這大概就是古人講的“拳道合一”的境地。整個“松含陰陽體系”,本質上就是一場精妙的能量游戲:松像大地彌散滋養萬物,孕發無限生機;含則如星辰凝聚升華,爆發出摧枯拉朽的動能。二者相輔相成,互濟互根,共同造就了內家功夫那份看似綿軟、內含千鈞的獨特魅力——“棉里藏鐵”四字,道盡了千古真傳。 現在回想師父當年那句“不是硬疙瘩,不是爛泥灘”,說的可不就是這“含而不僵,松而不懈”的精要?筋骨間那股如潮汐漲落的勁力,藏著金石碰撞的清響,也蘊含著天地循環生生不息的至理。練拳,練到最后,或許就是練懂了這個松含間的“度”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