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檔,《浪浪山小妖怪》這部動畫電影不知戳中了多少人的心。那些關(guān)于成長、選擇與堅守的故事,關(guān)于我們心里的“浪浪山”,關(guān)于翻山的勇氣,關(guān)于每個普通人都在走的“取經(jīng)路”,這些藏在小妖怪故事里的思考,或許能給新學(xué)期的我們帶來一點特別的啟發(fā)。 ![]() “浪浪山”這個詞初聽便覺可愛,“浪浪”帶著一種四處漂泊的無根感,而“山”則象征著沉重和難以翻越的障礙,“浪浪山”聽起來既鄉(xiāng)土又荒誕,充滿了普通人的煙火氣與無奈感。 在國產(chǎn)動畫片《中國奇譚》第一部《小妖怪的夏天》中,浪浪山是小豬妖從小生活的地方,而小豬妖卻對媽媽說:“我想離開浪浪山,去闖闖。” 這句話引發(fā)許多人的共鳴,這里面有對現(xiàn)狀的不滿、對遠方的期待和對改變命運的渴望。 人們在小豬妖身上看到自己:沒有“主角光環(huán)”;能力普通,但心懷善念;努力,卻常被忽視。 “人人都笑小豬妖,人人都是小豬妖。” 可當小豬妖真的走出了浪浪山,卻發(fā)現(xiàn)外面的世界還是浪浪山,山外有山,處處圍城。 所以“浪浪山”的隱喻是復(fù)雜的。 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座浪浪山。它或許是你想改變卻無力掙脫的現(xiàn)狀、無法跨越的坎和無法擺脫的循環(huán);又或是小豬妖母親的一句“跟著大王是份正經(jīng)營生,別瞎想”的安穩(wěn)期待;也可能是“身處時想逃離,離開后又即刻想念”的對家鄉(xiāng)的眷戀。 正如那句“原來浪浪山的山是山西的山”,這里面不僅有山西古建承載的文化驕傲,更藏著山西人對“根”的柔軟思念與鄉(xiāng)愁,這些都是我們心中的浪浪山。 2.既翻不過浪浪山,為何還要繼續(xù)翻?——敬每一次勇敢出發(fā)的自己。 “翻山的路或許艱難,但意識到'山的存在’,已是覺醒的開始。” 小豬妖是第一個覺醒者。它不甘心困在被壓榨的平淡人生里,決意離開自己從小生活的浪浪山,與蛤蟆精、黃鼠狼精、猩猩怪組隊踏上西天取經(jīng)路。 “西天取經(jīng)”在小妖怪們心中,最初不過是“長生不老、成為佛、變得有尊嚴”的樸素愿望。 ![]() 觀影過程中,我?guī)缀跏菐е霸趺纯赡堋钡膽岩煽创⊙謧內(nèi)〗?jīng)這件事的。 可看著看著,會心酸地發(fā)現(xiàn)這個草臺團隊越來越有取經(jīng)人的模樣。 小豬妖主體意識的覺醒,使它成為團隊中使命型的核心人物。 小老鄉(xiāng)蛤蟆精,在一次次“你瘋了、你一定瘋了”的質(zhì)疑中無奈跟隨小豬妖。蛤蟆精做過體制內(nèi)的基層員工,那個象征它“大王洞”身份的“9981”號工牌,是蛤蟆精努力活過、有過尊嚴的證明。取經(jīng)路上,工牌一次次掉落,蛤蟆精就一遍遍撿起擦凈,直到最后一次掉落,終于不再撿起——那份對舊身份的執(zhí)念,在前行中悄悄放下。蛤蟆精是搖擺的,也是聰慧的,一旦確立新目標,便會主動向著新角色自我塑造。 話癆黃鼠狼精,最愛做的事就是不停地同人說話。當領(lǐng)頭人把“沙僧”這個只有兩句臺詞的配角人設(shè)丟給它后,它漸漸收了聲。每當它想說話時,就埋頭磨鏟子,日復(fù)一日,連磨刀石都被磨得锃亮、泛著漂亮的弧度。從暢所欲言到低頭沉默,像極了歷經(jīng)職場打磨的我們。但是,我們也能看到,磨刀石同時也磨出了黃鼠狼精的成熟、穩(wěn)定、可信賴。心氣沒了,心性有了,成了團隊里可靠的存在。 猩猩怪無疑是可敬又可愛的。內(nèi)向、社恐的它被拉上取經(jīng)路,只被賦予一個任務(wù):學(xué)會說“我是齊天大圣”。就在一遍一遍結(jié)結(jié)巴巴的重復(fù)中,這句話卻無形中給了它“信念的力量”,最終救贖了猩猩怪,使它成為四個小妖怪中最堅定的一只。 也許浪浪山永遠翻不完,取經(jīng)的目標也未必能抵達,但這段路使它們“逐漸覺醒、主動塑造、埋頭磨礪,最終相信”,活成更通透的自己。 3.你到底想要什么?——活成自己喜歡的模樣。 黃眉大王的屬下有一段話非常現(xiàn)實:“你們本就是妖,妖吃人天經(jīng)地義,在雷音寺有個穩(wěn)定的差事不比在大王洞好?你們?yōu)樯兑柚勾笸醭酝型俊本褪沁@段話讓這個草根團隊差點解散。 蛤蟆精最先動搖,黃鼠狼精憋出一句“我覺得這樣不對”,猩猩怪流利地喊出“我是齊天大圣”,小豬妖猶豫中被同伴拽回初心。 最艱苦的一戰(zhàn)里,小豬妖拼死要打敗黃眉大王,黃眉大王無法理解地問:“你到底想要什么?” ![]() 這一瞬間小豬妖腦中閃過無數(shù)從小到大聽來的聲音,最終脫口而出:“我想要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那一瞬間啊,真是與小豬妖靈魂共振了。 “我存在,我有聲音,我要選擇善,我要活成喜歡的自己”——這是浪浪山小妖怪的選擇,也是人活一世的終極答案。 4.普通人有沒有資格取經(jīng)?——你信什么,你就是什么。 電影里,唐僧師徒正牌取經(jīng)團隊在小妖怪眼中是帶著光、令人仰望的存在。 “你以為什么人都能去取經(jīng)嗎?孫悟空五百年前大鬧天宮的時候,就和如來認識;豬八戒和沙僧那也是天神轉(zhuǎn)世;唐僧那更是金蟬子,皇帝的哥們;你們就根本不可能成。”這段話像一記清醒的耳光,戳破了小妖們的幻想! ![]() 看過馬伯庸《太白金星有點煩》的人會懂,取經(jīng)不過是佛祖為四人設(shè)下的歷練,妖魔鬼怪也只是在完成自己的KPI。 而在《太白金星有點煩》結(jié)尾,唐僧面臨一個選擇:成佛,還是留在凡間普度眾生。他選擇了后者,理由是“我怕成佛之后,從此離人間疾苦遠了,對下界苦難不再敏感,反失了本意”。最終,他留存真靈,重返長安譯經(jīng)說法,以玄奘之名踐行普度眾生的初心。 那么,“取經(jīng)”究竟為了什么?普通人又有沒有資格“取經(jīng)”? 小豬妖團隊最初取經(jīng),圖的是“長生不老、成佛、有尊嚴”。可當真正的人間磨難擺在面前,它們還是選擇降妖除魔,守住了心中的正義。 ![]() 后來黃眉怪被打敗,彌勒佛祖從天而降,斥責(zé)道:“你本是我身邊的童子,我只讓你下界給唐僧師徒制造一難,你卻私自要吃童男童女。” 可見,不論是神仙、妖魔還是凡人,終極正義還是“心中的善”。 有個角色很有意思——雙狗洞的二當家。它打心底認定小豬妖團隊是真正的取經(jīng)人,尤其在四只小妖合力放大招、打敗黃眉怪救下了童男童女后,它就更堅信了。 于是,這位二當家“信自己所信”,最后也拎起包袱準備踏上取經(jīng)路——又一支取經(jīng)隊伍開始了…… 你信什么,你就是什么。 你信正義,你便活成正義。 普通人的汲汲一生,何嘗不是堅守善意正義的取經(jīng)路。 ![]() 5.這四個小妖怪怎么辦?——凡人微光終被看見。 最終,四只小妖怪使出大招后,被打回原形,成為四只不起眼的小畜生。 當童子問彌勒佛“這四個小妖怪怎么辦”時,彌勒佛未作回應(yīng),笑著離開了。 而唐僧師徒四人披著霞光走過,一只小豬目光純凈地望了他們一眼,跑開了。這時,孫悟空拔下四根毫毛,說:“這四個小家伙,這四根救命毫毛,你們一人一根。” 凡人微光不為被看見,但終被看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