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表里同病的病證在什么情況下應該先表后里?在什么情況下先里后表?什么情況下可以表里同治?試各舉一例說明之。 答:在外感疾病發生、發展的過程中,由于病情的錯綜復雜,往往出現表里證同見的情況,《傷寒論》中對這類病證的治療,即首先應區分表里寒熱虛實的屬性,然后辨明病變的重心所在,從而確定先表后里,先里后表及表里同治的不同治療原則。先表后里,適用于表里同病而以表證為主的病證,因為此種證候的主要矛盾在表,故治療應先解表,表解后輕微的里證便隨之而解。若表解而里證未除,可再治里。如32條“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本證為風寒外束,太陽經氣不利,內迫陽明而下利,病雖涉及陽明,但病變的重心在太陽,故不須治里,只須解表,用葛根湯以散表邪而升津液,表解則里自和,下利亦自止。此種病情,倘不遵循先表后里的治則,若誤治其里,則不僅表證不解,反傷正氣,導致邪陷,而造成種種變證。 先里后表,適用于表里同病而以里證為急的病證。因為此種病證的主要矛盾在里,故當先治其里。通常見于下述兩種情形:一是表里同病,里證屬虛寒性質,而且以里證為重,此時如單純治表,會更虛其里,導致里虛邪陷,病情惡化,因此必須先治其里,即先扶助正氣才能贏得驅邪外出的時機。如92條“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差,身體疼痛,當救其里,宜四逆湯”。本證的發熱頭痛身疼痛是太陽表證,但脈不浮反沉,為里陽虛無力外出拒邪,此時雖有發熱頭痛身疼痛之表證,但里虛較重且急,還須先救其里,用四逆湯以扶陽;俟陽氣恢復后,再治其表。二是表里同病,病情以里實熱為重且急,表證次之。此時雖有表證,亦應先治其里,以防里證迅速惡化。如124條“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抵當湯主之”。本條指出“表證仍在”說明蓄血與表證并存,但因蓄血既重且急,攻逐之法不可稍緩,故徑用抵當湯攻下。 表里同治,適用于表里證兼見而表里俱急者,因為這類證候,多為表證有入里之勢,里證有轉甚的可能。若單純解表,則里證不去,單純治里,則外邪不解,故須表里同治。但此法在具體運用上仍當根據表里證的孰輕孰重,孰多孰少,孰急孰緩而決定不同的治療方法。在用藥上或側重于解表,輔以治里,或側重于治里,兼治表證。如表實兼內熱的大青龍湯證,病情以表證為主,則治療應偏重在表。又如太陽太陰同病之桂枝人參湯證,病情以里證為主,則治療應偏重于里。若表里證處于相對均衡狀態時,則應表里并重,如表實兼水飲之小青龍湯證即是。 29.《傷寒論》中惡寒一癥,可見于哪些病證?如何辨證施治? 答:《傷寒論》中的六經病證均可見惡寒。如太陽病即以惡寒為主證。誠如第1條所云“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故太陽病的惡寒,伴見脈浮,頭項強痛,且多與發熱并見,故發熱惡寒為太陽病特有的熱型。其病理機轉為風寒束表,衛陽被遏所致,惡寒貫串于病之始終,若太陽病不罷,則惡寒不除是其特點。辨證上以汗之有無,脈象的浮緩與浮緊,區分表虛與表實,而投以桂枝湯或麻黃湯。陽明病雖然但熱不惡寒,然亦有“病有得之一日,不發熱而惡寒者”的病情,此乃陽明初感外邪,經氣被遏,陽郁不伸所致,但其惡寒程度較微,時間短暫,始雖惡寒,旋即入里化熱而現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的陽明本證。陽明病兼表,亦可據汗之有無,酌情使用麻、桂二方,但必須在里熱未盛之時,如里熱已盛,燥熱結實,當慎用麻、桂,防其助熱劫陰,宜改用表里雙解之法。此外,白虎加人參湯證亦可見到“背微惡寒”“時時惡風”。此乃因陽明汗多,津氣兩傷,衛氣不固所致。此既不同于太陽表證未罷之惡寒,故不可拘泥于“有一分惡寒,便有一分表證”的見解,而誤用表散,它又有別于少陰里陽不振之背惡寒,故忌溫補,而只能采用辛寒清熱,益氣生津的治法。少陽病之惡寒,為寒熱往來,其機理為邪正相爭,邪勝則惡寒,正勝則發熱,以致惡寒發熱交作,即寒惡時不發熱,發熱時不惡寒。并伴見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等癥,小柴胡湯是其主方。三陰證俱見惡寒,“無熱惡寒者,發于陰也”,系陽虛生內寒。但太陰為三陰之始,陽虛不甚,故太陰病惡寒輕,仍手足自溫。并見腹滿而吐,食不下,下利,時腹自痛等脾陽不振、寒濕內停的證候,治宜四逆輩一類方劑。少陰寒化證因陽氣虛衰,陰寒內盛,故惡寒重,身寒踡臥,欲近衣,并見嘔吐,下利清谷、四肢厥冷、精神萎靡、脈沉微等癥,甚至出現惡寒危證。治宜扶陽抑陰,據證投以四逆湯、附子湯等一類方劑。厥陰病的惡寒則表現為諸厥逆證,辨證上須審其為蛔厥、寒厥、熱厥、水厥、痰厥、血虛寒凝厥的不同。而隨證投以烏梅丸、四逆湯、白虎湯、茯苓甘草湯、瓜蒂散或當歸四逆湯。 (于 乙巳年 甲申月 丙寅日 卯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