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一教授曾撰文指出,高血脂作為'三高'之一,公眾對它的了解程度遠遠不夠。有調查顯示,64%的人認為高血脂應該有癥狀;近90%的人不知道每日應攝入的標準膽固醇量;48%的人認為肥胖與高血脂關系最密切;僅20%的人知道血脂成分中危害最大的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這里,小編給大家總結了一些對于高血脂的常見誤區,分享給更多人了解。 高脂血癥可以誘發多種疾病,例如,高血壓、冠心病、腦血栓及腎動脈硬化等。研究發現,人體血液中膽固醇水平越高,越容易誘發冠心病,血膽固醇每升高1%,冠心病事件發生的危險性可升高2%。 在人們的印象中,血脂異常往往與肥胖畫上等號,似乎是胖人的專利。因而那些身材苗條的人很容易忽視血脂檢查。事實上,血脂水平與體型并無必然聯系。 肥胖的人患高脂血癥的概率會增加,但并不代表肥胖的人就一定會得高血脂。當然,過于肥胖的人如果影響了胰島素代謝,也會間接影響血脂的代謝,會引起部分血脂的升高,比如甘油三酯等。 血脂異常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原發性血脂異常與環境及遺傳相關;繼發性血脂異常則繼發于其他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腎病綜合征、甲狀腺功能減退、胰腺炎等。因此,體型瘦的人并不能對血脂異常免疫。 很多血脂異常患者并沒有特殊的癥狀,所以就以為短期內不會導致大問題,但是沒有癥狀不等于血脂不高。事實上,血脂異常如果長期得不到控制,最容易引發三類疾病:一是心臟疾病,二是腦血管疾病,三是腎臟疾病, 腎動脈硬化很容易引發尿毒癥。 多項研究發現,降脂藥物(他汀類藥物)除了降脂作用外,還有其他非降脂作用,包括能抑制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降低冠心病和腦血管病的發生率和病死率、抑制血小板聚集,具有抗凝作用及能夠抑制動脈平滑肌細胞的增生,防止介入治療后血管再狹窄的發生等。 因此,存在冠狀動脈硬化性疾病、腦血管疾病及一些血栓性疾病等患者,即使血脂不高,也需要服用降脂藥物。 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對吃非常的關注,有的人潛意識地認為多吃素有利于改善血脂,吃肉會導致血脂高,所以就絕對不吃肉。 全谷物對血脂好,新鮮的蔬菜也是膳食纖維很好的來源,是降血脂的利器。但是絕對不吃肉是沒有意義的。因為膽固醇70%來自于自身合成,30%來自于吸收,一點膽固醇都不吃,肝細胞仍然在合成膽固醇,用其他營養成分來合成膽固醇。 另外肉里面除了含有膽固醇和脂肪外,蛋白質占大多數,蛋白質是人體不可或缺的營養元素,精肉里面基本上都是高質量蛋白,精蛋白比較多。 ![]() 所以對于血脂高的患者來說,肉是可以吃的,但要克制攝入量,血脂不高也要克制肉的攝入量,因為膽固醇攝入的總量過多了,吸收的相對也會多。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一天攝入150 g肉,相對是比較合理的。 血脂高的患者雞蛋也不是絕對不能吃。對于高脂血癥患者來說,每天攝入膽固醇控制在300毫克以內,一個雞蛋蛋黃的膽固醇含量一般在200多毫克,每天吃一個雞蛋是可以的。 很多患者把甘油三酯異常升高看得很嚴重, 實際上,在引起冠心病等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中, 膽固醇異常,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過高更嚴重。積極使用他汀類調脂藥降低LDL-C,非常有助于預防和改善心腦血管病的結局。 他汀類降脂藥物已成為高膽固醇血癥特別是伴有冠心病患者的一線藥物而廣泛用于臨床。由于他汀有胃腸不適、肝臟損害及橫紋肌溶解的副作用,患者擔心長期服用對身體不好。 臨床實踐發現,患者服用他汀類藥物總體上是非常安全的,大部分患者對他汀的耐受性比較好,僅有少數人可能會出現副作用。患者在應用他汀類藥物過程中,定期監測肝臟功能和肌肉情況,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用藥,就可以預防他汀類藥物副作用的發生。 血脂異常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因此血脂的調節,尤其是消除血脂的不良影響也同樣需要一個持續作用的過程。長期服用調脂藥物不僅可調節血脂,同時還可明顯減少冠心病、心肌梗死、腦卒中的發生率、致殘率和死亡率。 總之,高脂血癥的治療應根據是否患冠心病或冠心病等危癥以及有無心血管危險因素,結合血脂水平進行全面評價,要重視高脂血癥的治療,避免進入一些認識的誤區。 很多患者經過鍛煉后血脂沒有降下來,認為鍛煉對改善血脂沒有效果,但如果不鍛煉,血脂可能會更高。 鍛煉可以增加脂肪的消耗,減少炎癥物質的分泌,改善胰島素抵抗,進而改善血脂。 ![]() 但需要注意的是,運動改善血脂的程度是有限的,通過運動只能改善10%~15%左右的血脂異常,血脂高的患者無法僅靠運動、飲食就能使血脂完全恢復正常,還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藥物治療。 綜合自中國醫學論壇報今日循環、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醫學微視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