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解讀賽斯資料,今天分享的是《時空之外》中關于文字、物質局限性的知識點。 在《時空之外》賽斯說: 文字被用來解釋感受,但是文字顯然不是它所要描述的經驗的本身。你們的肉體主觀感受老是牽涉到文字性的思考,所以要你們接受非文字性而純屬思想性的經驗幾乎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人們所曉得的每一件事情都已先經過了內在的翻譯。靈魂直接知覺了精神或心靈的事物,而由物質導向部分的“我”將之翻譯為物質感覺的方式。 這一段話我特別能理解,也很有共鳴。 我們寫出的文章、說出的句子,是由一個個字詞組成,而字詞的出現又因為是我們先賦予了它特定的含義。 我們用嘴表達,用紙張和筆墨呈現。可是,這些全部都只是承載信息的工具,是中介。 追問到最深處,那個東西到底是什么?是我們的心靈,和思想,是一種感覺,或情緒情感。 符號(文字)、紙筆墨水作為承載工具,是否局限了信息本身呢? 讓我們思考一下: 把水盛放進杯子里,水就成了杯子的形狀;水撒在地上,它會向低處蔓延開;水在高溫的加熱下,會蒸發在空中......水在不同的環境的約束下,形成不同的狀態。這環境限制了水的自由,就如同文字限制了我們思想和心靈的自由。 這讓我想起,現在主流觀念所推崇的:鍛煉口才、不會表達就是笨。的確,大多數的信息是可以用文字來表達清楚的,但涉及到一些抽象性的概念,確實超出了文字所能表達的范圍,文字的局限性是真實存在的。 老子說: “道,可道也,非常道也” “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名之曰大” 這也間接表明了文字的局限性。可有的人不理解,反而罵老子故弄玄虛、裝神秘。這是盲目自大地高估了文字的功能,也是對未知的世界的主觀排斥和否認。 再思考: 既然文字本身有局限性,那么在文字被創造出來之前的時期,人們是如何溝通的?是否有更直接、更本質的信息傳遞方式?這是否又意味著那個時期的文明遠高于現在呢? 理論上應該如此。 但科學界發現,歷史上我們的祖先生存條件非常差,這又是為什么?或者說這到底是不是真的呢?有沒有可能是我們的誤解? 主流的物質主義考古學依賴于物質證據(工具、骨骼、建筑遺跡)。如果一個文明的核心是心靈能量和非物質信息交換,那么他們可能不會留下我們所能輕易識別的、大量的物質遺跡。他們的“富足”可能體現在精神層面、能量層面,而非巨大的金字塔或鋼鐵都市。 因此,“生存條件差”的結論,可能是我們用當前的物質尺度去衡量一個完全不同形態的文明所產生的巨大誤解。他們的“生存”本身可能就不是我們定義的樣子。 說到這,想起之前看到的,賽斯還提到過3個史前文明(目前未被我們人類發現、證實的),這三個文明中,有兩個和我們現在的水平差不多,另一個可以直接用心靈溝通的“魯曼尼亞文明”卻比我們現在的水平高得多。 另外,再引申思考: 既然文字本身有局限性,那么是不是說明,一切物質都具有局限性?山河大地、建筑、日月、水火......甚至包括我們自己的這具物質身體,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都把我們框定在一個范圍內。 是的,賽斯接下來的話印證了我的思考,他說: 在你們看起來,你們認為自己只有一種生命形態,也就是說除了你們所認知的肉體之外,不承認有其他;同時你們也認為自己在同一時間中只能出現在一個地方。 你們主要的【自我感】只繞著自己的肉體打轉,所以你們極難想象沒有肉體會如何?跑出肉體又會如何?你們也極難想象任何不與肉體相連的情形。 你們在物質世界中的感受確實需要依賴一個物質的形體與其感官——因為它們能夠將實相詮譯成具體資料。 ——《時空之外》 也就是說,我們依賴物質而無法離開。這是物質界的“規則”。 再進一步思考: 既然物質有局限性,那為什么要創造出物質?物質又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是被誰創造出來的? 這些問題,留待我們下一次再繼續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