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先說好,下面會聊些劇情細節,不算硬劇透,但可能會戳到一些藏在心里的事兒 —— 放心,不是廣告,純聊天#夏季圖文激勵計劃#。 ![]() 這故事是《中國奇譚》第一集的延續,小豬妖總算逃出了浪浪山,想干件大事:聽說西天取經能成佛,成佛能長生不老。 既然在浪浪山吃不上唐僧肉,不如自己去取經。 誰說只有唐僧師徒能走這條路?他拉上發小蛤蟆精,又找了倆伙伴,打算扮成取經隊先走一步。 電影里小豬妖他爸第一次出場,癱在床上,高位截癱 —— 這才說清為啥小豬妖家境貧寒。他爸年輕時在浪浪山大王洞當差,在親戚眼里那是光宗耀祖的活兒。可后來非要自己闖,眼看快成了,臨門一腳栽了,最后成了老婆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 ——“你可別學你爸,安穩在大王洞待著才叫正經”。 這讓我想起不少 70 后、80 后,跟小豬妖他爸一樣:當年心懷理想,在單位熬了多年,搞出個發明專利,或是一套改革方案,可領導眼皮都不抬。他看透了這地方沒奔頭,領導就想守著一畝三分地混日子,于是不顧家人反對,辭職單干。有人成了,但更多人賠光了,還欠了債。 他總說 “就差一步”,可這世上的事兒就是這樣:在大多數人眼里,差一步到終點,和在起點沒動,沒區別 —— 他們只能看見終點線的人,稍遠一點就看不見了。 后來他發現,自己的孩子或徒弟,背著家人辭了職要創業,跟他當年一模一樣。他心里其實狂喜,卻不敢鼓勵,只能反復叮囑:“咱沒背景,有些冒險這輩子就一次機會,輸了就啥都沒了,甚至萬劫不復。” 他太清楚了:勸人進大王洞最穩妥,不得罪人;可他更清楚,大王洞里的位子早有人內定,有的人是三代傳下來的 “香火”,好多事都在規則外 —— 普通人想往上走,難如登天。 可要是鼓勵孩子跳出浪浪山,又要面對另一種不公平。就像電影里,小豬妖四人組半路被黃梅抓住,黃梅勸他們:“就算你們先到西天,也取不了經 —— 孫悟空和如來 500 年前就認識,唐僧是如來老熟人。取經這項目,就是為他們量身定做的,完事怎么提拔,早定好了。” 這多像現實里的事兒:小公司競標,明知是陪跑還得湊數;找工作遇到無良公司,明明內定了人,還讓你跑過去面試,免費當回群演。有些公司為了穩住員工,故意裝得生意很好,別人都在裁員,他還在招人,可不管你多優秀,最后都要拒絕你。 說白了,這世上的好多 “比賽”,不是你先跑到終點就是冠軍 —— 裁判只認識他,不認識你。他到了,才算贏;你先到了,可能還會被判犯規。 很多時候不是咱普通人沒夢想,是不敢追。電影里,小豬妖四人跟黃梅決戰前,黃梅都納悶:“放著好好的日子不過,你們圖啥?多少小妖怪在我這兒搶著干活,就為能留下來,我給你們好差事,你們還不樂意?” 其實到這兒,小豬妖他們早知道自己的結局了,甚至到最后,都沒來得及告訴彼此名字,就沒了聲音。這段不細說,挺戳人的,不是那種硬煽情,是壓在心里揉來揉去的悶。 沒背景的四個小妖怪,明明打贏了決斗,卻好像啥都沒得到。他們或許從一開始就懂:自己能選的最亮的人生,就像煙花 —— 一飛沖天,照亮夜空,然后黯然落下。而輸了的黃梅呢?被續了命,換了新裝備,派了新任務。不同階層的試錯成本,天差地別。 還有個細節特有意思:小豬妖和蛤蟆精找隊友前,先找了個畫師,讓他畫唐僧師徒。畫師第一版畫得最像,可他倆最不滿意。直到畫師畫了十幾版,他們挑了一版最潦草、跟第一版差最遠的 —— 因為那是他們愿意信的 “真相”。 說白了,好多時候 “真相” 就是大多數人愿意信的事兒,客觀事實反而沒那么重要。要是這真相讓人討厭,那它就不是 “真相” 了。心里越干凈、成見越少的人,越容易看見真的;反過來,腦子里裝的老想法越多,越看不清。 就像電影里,小豬妖四人在河邊遇到個五六歲的小男孩,人家一眼就笑他們是冒牌貨;可到了破廟化緣,七旬老和尚卻把他們當成真取經人,管飯還送袈裟。還有個叫 “雙狗洞” 的妖精單位,認定他們是正版,把真取經人當成冒牌貨,結果被團滅。 在老和尚那兒受了認可,他們去北張村幫村民除掉老鼠精,得了好多食物和錦旗,那一刻他們真覺得自己就是取經人。其實人在社會上的身份,從來不是制服或名片給的,是別人眼里你是什么樣。一個人的上進也不是天生的,是靠成績和肯定撐起來的 —— 只會打壓和洗腦的領導,永遠缺人才,還總抱怨 “千軍易得,良相難求”。 扮演沙僧的黃鼠狼,以前是個話癆,不讓他說話不如殺了他,可傳說沙僧就兩句臺詞。小豬妖送了他塊磨刀石,憋不住了就磨磨鏟子。后來有一天,小豬妖說:“今天不用演沙僧了,隨便說。” 可黃鼠狼自己都愣了 —— 不知從啥時候起,他不愛說話了。 扮演孫悟空的猩猩,以前膽小愛哭,說話結巴,連 “我是齊天大圣” 都學不會,總說成 “我是齊大圣天”“我是盛大齊天”。可最后,他成了最勇敢、最堅定的人。 社會這地方就是這么怪,待久了,不知啥時候棱角就沒了,不知為啥就越來越沉默。運氣好,干著感興趣的活兒,可能變得自信開心;運氣不好,干著別人覺得好的活兒,可能變得沉默木訥。人都是會變的:當年的孩子王,今天可能只是個小跟班;當年的老實人,今天可能成了 “小面虎”—— 人生里的轉折和刺激太多了,只是每個人碰到的 “濃度” 不一樣。 可有些被磨掉的棱角,可能是咱的天賦。這社會認可的 “成熟”,至少有三分是要扔掉天賦的 —— 因為你的天賦對你是機會,對他們來說,可能是階層流動的 “不穩定因素”。 咱普通人的父母,總叮囑 “要聽話”。就像小豬妖進了大王洞,被安排刷鍋,領導說:“你們基層員工,唐僧肉就別想了,表現好,最多給口湯喝。” 小豬妖也清楚,這 “喝湯” 的條件都沒準兒,但他記著媽媽的話:“這工作來之不易,要好好干。” 于是哪怕把鬃毛都蹭光了,也要把鍋刷干凈。本以為能被器重,沒想到招來殺身之禍。 這多像剛進單位的新人:家人再三說 “這工作穩定體面,沾了三姨夫的光才進來,一定要好好干”。你確實賣力,年紀輕輕頭發都快熬光了,卻發現 “干好活兒也有錯”—— 同事罵你 “臭顯擺”,領導怪你 “沒腦子”。你總算明白:在這兒干多錯多,沒背景就得背鍋。可先倒霉的居然是三姨夫,你替他擋刀,拉著他跑,他還罵你 “害他丟了好工作”。 這世上的傷害,從來不是雙向均等的。你覺得他受了委屈,他可能不覺得疼;你想幫他,得等他向你求救 —— 每個人眼里的世界,本來就不一樣。就算一起做同一件事,各自的目的也可能差很遠。所以人很難真正想法一致,但可以目標一致。 就像小豬妖四人遇到黃梅,陷入兩難:跟著黃梅干,分口唐僧肉,不用取經也能長生不老,可這捷徑跟初心對著干,還昧良心。團隊里立馬吵起來:“這世界不就是誰強跟誰站嗎?能達到目的不就行了?” 可另一個人說:“我從沒說過要吃唐僧肉,你當初跟我說的是'取經能長生’,不是'吃唐僧肉能長生’。” 這多像你和伙伴創業,好不容易做出點名氣,撼動了行業大佬的壟斷。大佬給兩條路:要么被收購,拿筆錢財務自由;要么跟他斗,以卵擊石。團隊里立馬 split 了:有人激動,當初加入就是為了錢;有人失望,說 “你要是同意收購,我就走”—— 他當初來,不是為了錢,是為了你說的理想,可你半路變了。 這時候你也糾結:你清楚,一旦被收購,只會讓他更壟斷,甚至可能傷到自己人;可這又是你離翻身最近的機會。妥協了,榮華富貴和罵名一起涌來;不妥協,可能就灰飛煙滅。 電影里這些細節,其實是在安慰人:就算競爭輸了,也別太苛責自己;同時也在鼓勵:你可能比很多 “成功的人”,就少了點臉皮和勇氣。 就像小豬妖四人初見黃梅,雙方都在演:黃梅裝如來,小豬妖他們裝取經人,彼此都沒底,不知道對方是假的,只能互相試探。 “請問佛祖,我們該取哪些真經?” “你是大唐高僧,平時念什么經?” “貧僧念的是…… 正兒八經經。” “那念一段聽聽?” “唧唧復唧唧……” “精彩!不愧是大唐高僧!” 這多像你剛進單位,覺得領導特厲害,跟他說話都緊張,他一個冷淡的回復能讓你睡不著。后來某天聽說,他那天只是被老婆罵了,你突然換了種眼光看他。再后來發現:他位置比你高,不是能力強多少,只是比你早來十幾年,當年進來的門檻還沒現在高。 就像跟大公司談合作,一開始緊張得手心冒汗,后來發現 “大” 不代表 “強”,“強” 也不一定 “大”—— 面對這些博弈,心存敬畏就行,不必惶恐;尊敬別人可以,不必看輕自己。大多時候,拼的不過是心理戰。 故事最后,小豬妖四人算是輸了,但電影不是悲劇。不光小豬妖的媽媽,連反派黃梅都勸他們 “別折騰了”,可他們的選擇,不全是一腔熱血,起初多少帶著點無奈 —— 編劇這點很實在:人生里的每個選擇,都是好幾個先決條件湊出來的,而好多條件,可能是失敗和低谷。 比如蛤蟆精在大王洞不得志,小豬妖得罪了領導,黃鼠狼沒找到工作,猩猩餓得想提前冬眠 —— 人生就是這樣,有時候壞事也能變成好事。不管他們是敢冒險,還是被逼的,最后總算活成了自己喜歡的樣子。就算成了別人眼里的笑話,也是自己的神話 —— 黃梅和他師傅眼里,他們確實只是個笑話,可民間百姓給他們建了小廟,香火不斷。 黃鼠狼當初躲在別的小廟后面,假裝神仙顯靈,騙幾只燒雞;最后他也有了自己的小廟,不用騙了。小豬妖、蛤蟆精、猩猩,雖然想法不同,都渴望長生不老 —— 最后成了神話,本身就等于長生不老了。所以啊,他們其實成功了。 這電影,你要是看了,覺得哪段戳中了你的過往,評論區聊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