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七絕《蘇臺覽古》讀記 (小河西) 此詩作于開元十四年(726),時李白“東涉溟海”至吳越。蘇臺:姑蘇臺。春秋時吳王闔閭所建,故址在今蘇州西南姑蘇山上。【《元和郡縣圖志》卷25蘇州:“周時為吳國。太伯初置城,在今吳縣西北五十里,至闔閭遷都于此。后為越所并。……秦置會稽郡二十六縣于吳。……漢亦為會稽郡。后漢順帝永建四年,陽羨令周喜、山陰令殷重上書,求分為二郡,遂割浙江以東為會稽,浙江以西為吳郡。……歷晉至陳不改,常為吳郡。與吳興、丹陽號為“三吳”。隋開皇九年平陳,改為蘇州,因姑蘇山為名。山在州西四十里,其上闔閭起臺。外郭城,云是伍胥所筑,周回四十七里。”《史記-吳太伯世家》:“越因伐吳,敗之姑蘇,傷吳王闔廬指,軍卻七里。吳王病傷而死。”裴骃集解引《越絕書》曰:“闔廬起姑蘇臺,三年聚材,五年乃成,高見三百里。司馬貞《史記索隱》:“姑蘇,臺名,在吳縣西三十里。”】 蘇臺覽古(李白) 舊苑荒臺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 【注釋】不勝:不盡。《采桑》(唐-劉希夷):“楊柳送行人,青青西入秦。誰家采桑女,樓上不勝春。”《和趙員外桂陽橋遇佳人》(唐-宋之問):“江雨朝飛浥細塵,陽橋花柳不勝春。” 西江:指長江。《杭州送裴大澤赴廬州長史》(李白):“西江天柱遠,東越海門深。”《歷歷》(杜甫):“巫峽西江外,秦城北斗邊。” 吳王:指吳王夫差。吳王闔閭之子。因伍子胥以死爭之于闔閭,被立為太子。前496年,其父闔閭被越王勾踐戰敗,傷重身死。夫差繼位后,任用伍子胥等人,整頓軍隊,大敗越王勾踐,一度使吳國達到鼎盛時期。在位后期,任用奸臣,生活奢華無度,對外窮兵黷武,屢次北上與齊、晉兩國爭鋒。后勾踐趁虛伐吳,吳國大敗,自此一蹶不振。前473年,越國再度興兵伐吳,吳國被滅,夫差自刎。詳見《史記-吳太伯世家》及《史記-越王句踐世家》。 【詩意串述】此詩上聯寫眼前春景。殘破的苑墻,荒蕪的亭臺,這些昔日的遺跡之旁,可見青青的楊柳,可聞嘹亮的菱歌,到處是生機勃勃的陽春。下聯生發感慨。如今只有斜掛在西江上的月亮,曾經照耀過當年吳王宮里的人。(春殿荒臺,春去春來。除了月亮之外,還有什么與“吳王宮里人”有關呢?古今賢愚,莫不如此。英雄美人,無一例外。游覽姑蘇臺,感慨萬端。) |
|
來自: 小河西 > 《李白讀記(-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