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肝熱動風證【代表方】風引湯【組成】大黃四兩(12g)、干姜四兩(12g)、龍骨四兩(12g)、桂枝三兩(12g)、甘草二兩(6g)、牡蠣二兩(6g)、寒水石六兩(18g)、滑石六兩(18g)、赤石脂六兩(18g)、白石脂六兩(18g)、紫石英六兩(18g)、石膏六兩(18g) 【方歌】風引湯中黃姜龍,桂甘牡蠣寒滑石,赤石白石紫石膏,潛陽熄風益肝陰。 【用法】上十二味,杵,粗篩,以韋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溫服一升。 【治法】清肝益陰,潛陽熄風。 【適應證】肝熱動風證:昏仆,兩目上視,四肢抽搐,口吐涎沫,頭暈頭痛,煩熱,四肢無力,急躁,或肌肉震顫,或四肢抽搐,口苦口干;舌紅少苔或薄黃,脈弦數等。 【原文應用導航】風引湯:除熱、癱、癇。(第五12) 【配伍原則與方法】肝熱動風證的基本病理病證是肝陰不足于內;肝陽盛于外;魂動而神不守。因此,治療肝熱動風證,其用方配伍原則與方法應重視以下幾個方面。 1、針對證機選用清熱瀉火藥 肝體陰而用陽,陰不制陽而陽熱,陽熱從內生則易損傷肝陰,其病變證機以邪熱內盛為主,其治當清熱瀉火。如方中大黃、寒水石、石膏。 2、合理配伍益陰熄風藥 肝主風。肝熱內盛易傷陰,陰傷則陽亢,陽亢則易生風。又肝主筋,肝風內動則易損傷筋脈,證以筋脈病變為主,其治當益陰熄風。如方中牡蠣、赤石脂、白石脂等。 3、妥善配伍潛陽通陽藥 肝熱陽盛而生風,其治當清熱熄風;又因清熱熄風而不利于肝氣條達;所以其治當配伍潛陽通陽藥。只有有效地通陽,才能更好地達到清熱與熄風作用。如方中龍骨、牡蠣、桂枝、干姜等。 4、適當配伍鎮靜利濕藥 肝熱內盛而乘機擾動神明,神明為熱所擾而不得守藏。又,肝主藏血,邪熱蒸動于內則易生濕化濕,濕邪內蘊則熱膠結不解。因此,其治當配伍鎮靜安神,清熱利濕。如方中滑石,紫石英。 5、隨證加減用藥 若腰膝酸軟者,加牛膝、杜仲以補肝腎,強筋骨;若健忘者,加龍眼肉、遠志、石菖蒲以開竅安神;若手足抽搐者,加全蝎、僵蠶以熄風止痙;若肌膚麻木者,加黃芪、當歸以益氣養血等。 【臨床應用指導】1、藥用個性(1)寒水石、石膏清熱以益陰,制陽以熄風。 2、藥用共性風引湯治法不僅可主治肝熱動風證,還可主治下列所舉病種而具有風引湯主治病理特點者,以法用之,則可取得明顯治療效果。 本方可以治療乙型腦炎及其后遺癥,流行性腦膜炎及其后遺癥,小兒麻痹及其后遺癥,流行性出熱,腦血管意外疾病(中風病),精神躁動癥,高血壓,高脂血癥,證等病證而見上述證機者。 【方用藥理研究】1、龍骨:具有鎮靜;抑制骨骼肌興奮;促進血液凝固;降低血管壁的通透性等作用。 【醫案助讀】上下眼皮拘急緊澀黨某,女,33 歲,農民,2003年5月9日初診。自訴:上下眼皮拘緊干澀1年余,服用中西藥及局部外用藥,用藥病證則緩解,停藥則病證又發作。 刻診:上下眼皮拘急緊澀,眼肌跳動如有物牽拉,視物模糊,遇光流淚,眼瞼充血,舌質紅,苔薄黃,脈沉略數。 診為肝熱動風證,其治當清肝瀉熱熄風,以風引湯: 大黃4g,干姜9g,龍骨12g,桂枝12g,炙甘草6g,牡蠣12g,寒水石18g,滑石18g,赤石脂18g,白石脂18g,紫石英18g,石膏18g。 5劑,每日1劑,水煮2次分 2 服。 二診:一切恢復正常,又以前方6劑,以鞏固療效。隨訪半年,未再復發。 按::審上下眼皮拘急緊澀乃陰為熱所傷,眼肌跳動乃風從內生,參合諸證而辨之,則診為肝熱動風證,遂用風引湯以清熱熄風,潛陽育陰,即可取得預期治療效果。 |
|
來自: 火帝養生_WSH > 《經方學用解讀(王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