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文賽斯 | 文字的本質和局限性,以及對物質界的思考中,我們說到了物質的局限性。這一篇,接著來解答上次留下的幾個問題: 物質界是被誰創造出來的?是怎樣被創造出來的?既然物質有局限性,又為何要創造出物質? 1、物質界是被誰創造出來的?是怎樣被創造出來的? 關于這個問題,賽斯在《時空之外》明確說道:“物質世界依靠你們生存于其中及將注意力集中在里面才得以存在?!?/span> 注意看,這句話包含兩個關鍵信息點: 第一:誰創造物質界——“你們”,指物質界的所有生命體(這里,我推測賽斯并非特指人類)。 第二:怎樣創造——“生存于其中”、“將注意力集中在里面”。 關于第一點,你可能會有疑問:難道不是因為物質本來就客觀存在,而被我們注意到的嗎? 不,賽斯繼續說:“物質宇宙對于不生存于其中的人來說完全不具實質?!?/span> 也就是說,對于【非物質類生命體(比如靈體、阿飄)】,物質是不存在的(不具實質)。 這一段也是賽斯思想的核心——你創造你的實相!因為心靈、精神上的投射,才形成了物質界(當然,賽斯所說的“實相”不僅僅指物質)。 為什么我推測賽斯說的“你們”不僅指人類呢?因為賽斯還說過——萬物皆有意識。 大到整個地球,小到一顆鐵定、一個細胞,都具有自己的意識,有感知能力。這些意識的頻率,共振,形成了物質實體。 那么,這個問題其實還可以往深處追問: 第一:是否所有意識都創造物質形式? 答案是否定的,比如上面提到的,其他維度的生命體,他們的意識創造的是“非物質”。再比如,我們人的某些意識,創造出來的也是“非物質”,比如電、WiFi,雖然這些“非物質”也需要物質的形式來承載和傳遞。 第二:物質具體的創造過程是怎樣的? 這個問題,賽斯在《時空之外》也有回答:通過思想和情感,吸引“調和點”,最終轉化成物質。 所謂“調和點”,可以理解為不同維度之間的【傳送門】,當你的想法、你的情感出現,就會吸引這些調和點,達到足夠強度時,就會顯化為物質(如果你想的是和物質有關的話)。 2、既然物質有局限性,為何要創造出物質界? 賽斯對此的解答,并不將“局限性”視為一種缺陷,而是看作一種精心設計的“游戲”。 我們為什么要進入這個“游戲”? 為了極致的聚焦與體驗: 在非物質層面,意識是無限、無形且即刻顯化的。一個念頭升起,實相便已形成。這種狀態雖然自由,但缺乏一種通過“阻力”和“對比”來獲得的深度體驗。 物質世界的局限性,如同一塊畫布和一套有限的顏料,它限制了無限的可能性,卻恰恰使得創作一幅具體的、可感知的畫作成為可能。 靈魂通過肉身,能夠體驗到“努力”學習、“緩慢”成長、“珍貴”的愛與“刻骨”的痛,這些濃烈而具體的感受,是意識在純粹能量狀態下難以企及的。 為了靈魂的進化與成長: 這是最核心的原因。賽斯反復強調,物質世界是一所“偉大的學校”。局限和挑戰(如生死、病痛、分離)并非懲罰,而是課程。 通過這些課程,意識學習最重要的功課:如何在外界環境的限制下,依然保持內在的自由、愛與創造力;如何在對立(好與壞、苦與樂、我與非我)中找到統一與和諧。 我們通過物質生活學習責任、合作、慈悲,并最終認識到:即使在這個看似堅固的物理宇宙中,我們依然是自身實相的創造者。這份認知,是意識在經歷了最極致的“遺忘”(忘記自己是創造源頭的身份)之后,所能達成的最偉大的“覺醒”。 所以,盡情的去體驗、去創造、去覺知,感受生命的熱烈和鮮活吧! 以上~ 相關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