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常說“虎父無犬子”,又言“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就像書法,很多名家的子女和徒弟,繼承他的所有技藝,又能在其高度之上,實現創新,水平和藝術境界,比之更加高妙,完全勝過前輩。 ![]() 譬如王羲之的小兒子——王獻之,即是如此,初唐時期,因李世民不喜“小王”,推崇“大王”,王獻之遭到打壓,真跡未得妥善保管,大量失傳,故而后人更加覺得,其中水平不高,遠遠低于父親。 ![]() 分析筆法的精準性、細膩度,王獻之略遜一籌,他的小楷、行書等,的確不敵父親,但是論就草書,他的功力甩王羲之一大截,王羲之善用內擫,所寫的小草,娟秀流美,俊逸灑脫。 ![]() 王獻之不僅學習父親,還鉆研篆隸,以及張芝的“一筆書”,他于此創新,改用外拓筆法,開辟狂野、瀟灑的大草,筆筆簡練明快,縱逸不羈,藝術氣息和氛圍更加濃厚,同時為唐草的爛漫、奔肆之風,奠定基礎。 ![]() 如李嗣真所言:“子敬草書,逸氣過父。如丹穴鳳舞,清泉龍躍,倏忽變化,莫知所成。或蹴海移山,或翻波簸岳”,可惜遭到忽視,傳世真跡稀少。 幸好宋朝,編撰《淳化閣帖》等巨著時,曾搜集古人真跡,找到大量作品,其中選出最精妙的30多幅手稿,集成一幅《鵝群帖》,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 曾《淳化閣帖》《大觀帖》《寶晉齋法帖》等巨著,于精華之中汲取精華,保障每個作品的筆勢精到,意蘊生動,還是貨真價值的王獻之法帖,南宋時期,皇家下令重刻,制作精細、認真,與原稿如出一轍。 ![]() 字跡十分清晰,用筆精微的翻折、提按,均是清晰可見,比如《夜眠帖》,隨著篇幅,彼時逐漸縱逸、飛動,筆畫圓融遒和,以藏鋒收斂肌理,外觀平滑,而肌理醇厚,前后呼應有序,極具矯健靈動之美。 ![]() 早在魏晉時期,王獻之的風靡程度,遠遠勝過王羲之,乃是彼時書法界的“真頂流”,臨學者數不勝數,足以見技藝之妙,此帖凝其精髓,更是值得臨摹,從中學習正統草法,以及舒展自如的變化,展現生動感、藝術美。 ![]() 而今,我們對王獻之《鵝群帖》,進行1:1超高清復刻,采用博物館級別,12色微噴復刻工藝,與原作毫無二致,此品乃是手工經折裝,裝裱精細,便于翻折、臨摹和查找。 ![]() 作品為我店獨家版權,侵權抄襲者必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