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許云輝 司馬岳做夢都想不到天上真能掉餡餅,且正好砸在自己腦袋上。皇兄晉成帝病重期間,因二子尚在襁褓之中,舅舅庾冰出于家族利益考慮,極力勸諫晉成帝因“國有強敵”,必須擁立年長儲君,力薦晉成帝同母兄弟司馬岳為皇位繼承人。晉成帝駕崩后,司馬岳欣然“即皇帝位”,華麗變身晉康帝。一日,晉康帝在庾冰及何充侍坐時,當面真誠感謝:“朕能繼承皇位,'二君之力也!’” 庾冰謙遜地連連擺手,再三聲明這是晉康帝眾望所歸的必然結果,更是朝臣們的共同心愿。何充卻冷笑連連,直言不諱道:“陛下能君臨天下,純屬庾大人之功!如依微臣建議,您豈能成為九五之尊!” 晉康帝差點被噎死,尷尬到滿臉“有慚色。”何充卻若無其事,鎮靜自若轉移話題。 庾冰大惑不解,暗忖:“這何充為何另類到這般地步?” ![]() (一)立儲風波 原來,庾冰“請以母弟瑯邪王(司馬)岳為嗣”時,中書令何充便已引經據典反對:“'父子相傳,先王舊典。’周武王不傳位于弟,漢景帝欲傳位于弟時,'朝臣咸以為虧亂典制,據而弗聽。’輕易改變舊制,不利國家。如果確立瑯琊王繼位,將來兩位皇子怎么辦?這對社稷宗廟來說,極其危險!” 晉成帝經過慎重考慮,同意虞冰建議,且在彌留之際留下遺詔,令虞冰與何充等人為顧命大臣,輔佐司馬岳。何充雖心有芥蒂,但依然以大局為重服從安排,竭盡忠誠輔助晉康帝。 晉康帝雖遭何充當面搶白,但畢竟身為帝王,有容人之量。他曾為鼓勵群臣直言進諫,在“元旦與群臣會”時,特意“設白獸樽于殿上”,對“獻直言于上者,則發此樽飲之酒”以示獎勵。因此,他非但沒給何充小鞋穿,反而宣布在為先帝守孝三年間,“委政于庾冰、何充。” ![]() (二)直言不諱 何充風韻深沉高雅,素以文章出色及德行出眾著稱。東晉開國元勛王導與何充是親戚,對這個出類拔萃的少年刮目相看,為豐富其閱歷,將他介紹至堂兄王敦的將軍府任職。 何充升任大將軍府主簿后,躋身高層社交圈。一日,王敦在宴請眾賓客時,大吹特吹其時任廬江太守的兄長王含如何為官清廉且深受當地吏民愛戴稱頌。賓客們異口同聲大拍馬屁,稱贊王氏兄弟品行高尚。 何充因久聞王含貪腐成性臭名昭著,聽得直反胃,不合時宜冷笑幾聲,大聲道:“諸位,在下正巧便是廬江人,也曾聽到家鄉父老對王太守的評價。可惜啊,與王將軍恰恰相反!” 王敦氣得臉色鐵青,一言不發,惡狠狠盯著何充。大廳內氣氛微妙,賓客們都為何充捏了一把汗。何充卻若無其事,斟酒自飲。 何充因得罪王敦被降職不久,王敦打著“清君側”旗號發動叛亂失敗,何充因禍得福,被王導調回京師,著力培養,精心打造。 ![]() (三)身膺重任 王導利用自己的丞相權位和影響力,不遺余力為何充盡早馳入官場快車道站位背書。一次,王導趁何充登門拜訪,當著賓客們用麈尾指向座椅,招呼何充共坐。在何充極力謙讓時,王導直截了當說:“這是專門為您準備的座位!”王導修繕揚州官舍時,面對一眾屬官,意味深長對隨行的何充道:“這官舍可是特意為您修繕的啊!” 在王導大力保駕護航下,何充順利成為皇太子的座上客,成為皇太子無話不談的好友。皇太子變身晉成帝后,何充順理成章成為皇帝近侍之臣。 在“蘇峻作亂、京都傾覆”期間,何充舍生忘死“東奔義軍”,參與討伐叛亂,“賊平,封都鄉侯”,出任會稽太守。他“在郡甚有德政”,慧眼識珠舉薦當地名士虞喜,大力提拔“郡人謝奉、魏顗等以為佐吏”,由此被王導等名臣聯名推薦:“何充才識氣度遠超常人,品德端正而有節操,'有萬夫之望’,定能掌管朝政,成為老臣的得力助手!”晉成帝從諫如流,將何充升職為吏部尚書。 王導病逝后,晉成帝遵其:“臣死后,希望陛下接受何充為近侍。只有這樣,天下方可安定,社稷才能無憂!”遺囑,詔令何充轉任統領禁軍的護軍將軍,“與中書監庾冰”共同參與總領朝政,并給予二人入宮時可攜執杖帶甲的五十名衛士至止車門的特權與榮譽。 何充升任尚書令后,敏銳意識到內外要職必須分人統領,方可相互監督糾正對方。若某人身兼數職,則對其考核便難以公正。于是,他上疏堅辭尚書令等職務。朝廷尊重其意見,為表彰其公正廉潔,任命他兼任州大中正(在各州任區別人才、分為九等之職的官職,常由中央官員兼任)。何充不愿掠美,以各州均有先賢名流充任大中正為由,“固讓不拜。” (四)庾何決裂 何充為盡量避免以庾冰為首的庾氏外戚集團過早發生沖突,主動請求出京“鎮 以避諸庾。” 晉康帝“初即位”,意氣風發,信心百倍“詔經略中原。”庾冰之弟庾翼志向遠大,一直“以滅胡取蜀為己任。”他厲兵秣馬,東西合縱相約大舉北伐,并上書請求朝廷批準。在朝廷會議上,朝臣絕大多數人投了反對票,“唯庾冰意與之同。”庾冰旗幟鮮明支持弟弟北伐,“屢求出外”,都督七州與豫州四郡軍事,“鎮武昌,以為(庾)翼繼援。” 何充聞訊入朝,勸諫晉康帝:“庾冰乃尊貴國舅,'宜居宰相,不應遠出!”此建議最終被朝廷否決,庾冰兄弟認為何充企圖阻止自己建功立業,開始對他心懷芥蒂。 正巧,晉康帝舊疾復發,一病不起,急召重臣們商議立儲之事。庾冰兄弟屬意會稽王司馬昱,何充則堅持擁立年僅兩歲的皇太子司馬聃。晉康帝權衡利弊,選擇皇太子繼位。何充在晉康帝駕崩后,“奉遺旨,便立太子,是為穆帝。”因為此事,何充遭到庾冰兄弟記恨,從此勢如水火。 庾冰兄弟終究沒有熬過何充,弟兄倆先后病逝,留下何充獨掌大權,“專輔幼主。”庾翼臨終前,上表請求朝廷同意讓其子庾爰之繼承其職位。群臣討論此事時,一致認為庾家世代為國鎮守西藩,子承父業是人之常情,理應依從庾翼請求以安定人心。 何充高瞻遠矚反對:“'不然!’荊楚乃國家西大門,人口百萬,北有強胡窺伺,西與勁蜀為鄰,地勢險阻,綿延萬里。在如此重地,'得賢則中原可定’,用庸才則社稷堪憂,豈能讓一個白面少年擔此重任!”他力薦庾翼的戰友、“英略過人,有文武識度”的桓溫鎮守荊楚。 桓溫升任荊州刺史后,果然不負厚望,不僅守住國家西大門,還一鼓作氣西伐,消滅巴蜀成漢政權,平定蜀地。 ![]() (五)蓋棺定論 何充擔任宰相期間,果敢剛強,才器過人,執掌朝政正氣凜然,“以社稷為己任。”他選任官員堅持“以功臣為先”原則,從不“以私恩樹親戚”,深受時人敬重。 人無完人,何充也有一些讓人詬病之處:他大興土木興建佛寺,甚至供養百余名和尚,“糜費巨億”而毫不吝嗇。友人曾當面嘲諷他:“卿志大宇宙,勇邁終古。”何充莫名其妙,友人解釋:“我的平生志向僅是擔任管理數千戶人家的郡守,目前看來遙遙無期。您志在成佛,志向可謂震古爍今!”當時,名士郗氏兄弟信奉天師道,何充與弟弟信仰佛教,被名士編出順口溜譏諷:“二郗諂于道,二何佞于佛。” 何充將解除人間疾苦希望寄托在佛教上,卻完全無視身邊親友的苦難生活。他的親友們不論何等原因陷入貧困走投無路向他求助時,他總是置若罔聞一毛不拔,“無所施遺”,由此被世人視為崇佛輕親的另類。 怒懟王敦,搶白新帝,制衡庾冰,反對北伐,重佛輕人,何充絲毫不像久經宦海風云的政客,倒像一頭不畏虎豹的初生牛犢。一個位高權重的高官,隨心所欲干出些令時人瞠目結舌的奇事,如果撇開對他的道德平叛,何充倒也是一道我行我素的絕妙風景線。 作者簡介:許云輝,男,1984年7月畢業于云南師范大學中文系,且于同月入職杏壇,2022年10月退休。曾出版專著兩部,在省級以上文學刊物發表文章百萬余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