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正史的總稱,均以紀傳體編撰。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時期(約公元前2550年),下至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涵蓋中國古代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內容。共計3213卷,約4000萬字。 以“二十四史”為代表的紀傳體史書,在中華文明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 1.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史記》 2.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史記》 3.反聽之謂聰,內視之謂明,自勝之謂強。——《史記》 4.苦言藥也,甘言疾也。——《史記》 5.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史記》 6.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史記》 7.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失。——《史記》 8.明者遠見于未萌,智者避危于無形。——《史記》 9.道高益安,勢高益危。——《史記》 10.先發制人,后發制于人。——《漢書》 11.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漢書》 12.國耳忘家,公耳忘私。——《漢書》 13.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敝,形神離則死。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漢書》 14.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漢書》 15.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漢書》 16.不汲汲于富貴,不戚戚于貧賤。——《漢書》 17.事不當時固爭,防禍于未然。——《漢書》 18.有志者事竟成。——《后漢書》 19.廉約小心,克己奉公。——《后漢書》 20.丈夫有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后漢書》 ![]() 21.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漢書》 22.專己者孤,拒諫者塞。——《后漢書》——《后漢書》 23.無為親厚者所痛,而為見仇者所快。——《后漢書》 24.精誠所加,金石所開。——《后漢書》 25.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漢書》 26.愛之則不覺其過,惡之則不覺其善。——《后漢書》 27.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多,而憂智之不博。——《后漢書》 28.揚湯止沸,不如滅火去薪。——《三國志》 29.迷而知返,失道不遠;過而能改,謂之不過。——《三國志》 30.良將不怯死以茍免,烈士不毀節以求生。——《三國志》 31.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三國志》 32.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看。——《三國志》 33.行萬里者,不中道而輟足;圖四海者,匪懷細以害大。——《三國志》 34.國之興也,視民如赤子;其亡也,視民為草芥。——《三國志》 35.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三國志》 36.全一人者德之輕,成天下者功之重。——《晉書》 37.清平者,政化之美也;枉濫者,亂敗之惡也。——《晉書》 38.非得賢之難,用之難;非用之難,信之難。——《晉書》 39.學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晉書》 40.積善三年,知之者少;為惡一日,聞于天下。——《晉書》 ![]() 41.變通革弊,與時代宜之。——《晉書》 42.貞松標于歲寒,忠臣亮于國威。——《晉書》 43.疾風知勁草,嚴霜識貞木。——《宋書》 44.罰慎其濫,惠戒其偏;發濫則無以為罰,惠偏則不如無惠。——《宋書》 45.不務先富民,而唯言益國,豈有民貧于天下,而國富于上邪?——《南齊書》 46.有賢而不知,知賢而不用,用賢而不委,委賢而不信,此四者古今之通患也。——《南齊書》 47.不充詘于富貴,不遑遑于所欲。——《梁書》 48.溪壑可盈,志欲無滿。——《梁書》 49.居后而望前,則為前;居前而望后,則為后。——《陳書》 50.取草絕根,在于未蔓;撲火止燎,貴乎速滅。——《陳書》 51.耕則問田奴,絹則問織婢。——《魏書》 52.迷而知返,得道不遠。——《魏書》 53.尚儉者開富之源,好奢者起貧之兆。——《魏書》 54.思政不察逆順之理,不識大小之形,不度強勢之勢,有此三蔽,宜其俘獲。——《北齊書》 55.任之重者莫如身,途之畏者莫如口,期之遠者莫如年,以重任行畏途,至遠期,惟君子為能及矣。——《北齊書》 56.儉為德之恭,侈為惡之大。——《周書》 57.清者蒞職之本,儉者持身之道。——《周書》 58.學不精勤,不如不學。——《周書》 59.士必從微而至著,功必積小以至大。——《周書》 60.化于敦樸者,則質直;化于偽者,則浮薄。——《周書》 ![]() 61.經師易求,人師難得。——《周書》 62.人生不得行胸懷,隨壽百歲猶為夭。——《南史》 63.蟬躁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南史》 64.行生于己,名生于人。——《北史》 65.審而后發,猶未為晚。——《北史》 66.時不可再,機不可失。——《隋書》 67.因人成事,其功不難。——《隋書》 68.清其流者必竭其源,正其本者須端其末。——《隋書》 69.先謀后事者逸,先事后謀者失。——《舊唐書》 70.與人共其樂者,人必憂其憂;與人同其安者,人必拯其危。——《舊唐書》 71.樂聞過,罔不興;拒諫,罔不亂。——《新唐書》 72.成立之難如升天,覆墜之易如燎毛。——《新唐書》 73.在善用,不在眾。——《新唐書》 74.不才者進,則有才之路塞。——《新唐書》 75.善操理者不能有全功,善處身者不能無過失。——《舊五代史》 76.天子,兵強馬壯者當為之,寧有種耶。——《舊五代史》 77.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 78.毀譽亂真深可畏,直言不聞深可畏。——《新五代史》 79.習見善則安于為善,習見惡則安于為惡。——《新五代史》 80.人不率則不從,身不先則不信。——《宋史》 ![]() 81.世之治亂,在賞當其功,罰當其罪,既無不治。——《宋史》 82.感物之道莫過于誠。——《宋史》 83.上有憂危之心,下有安泰之象,世道所由隆。——《宋史》 84.恩賞明則賢者進,刑罰當則奸人消。——《遼史》 85.賢達哀樂,不在窮通禍福之間。——《遼史》 86.疑人勿使,使人勿疑。——《金史》 87.政令乖失。則人心不服,雖得之亦將失之。——《金史》 88.人之聰明,多失之浮炫。——《金史》 89.教化之行,興于學校。——《金史》 90.學校者,士之所受教,以至于成德達材者也。——《元史》 91.力無所用與無力同,勇無所施與不勇同,計不能行與無計同。——《元史》 92.為國之道,在立法、任人二者而已。法不徒立,須人而行;人不濫用,惟賢是擇。——《元史》 93.天下未嘗乏才,求則得之,舍則失之,理勢然耳。——《元史》 94.天地之間,人壽幾何?惡可無聞,同腐草木也!——《元史》 95.待人以誠,人亦以誠待我。——《元史》 96.富貴一時,名節千古。——《明史》 97.附小人者必小人,附君子者未必君子;蠅之附驥,即千里猶蠅耳。——《明史》 98.居高位者易驕,處佚樂者易侈。——《明史》 99.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風俗。——《明史》 100.言路者,國家之命脈也。——《明史》 綜合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
|
來自: 浪花2lqpq2chxd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