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關注武宗 學 天下武功 養派生 食補勝藥補·練功百病消 ![]() 以武學打開世界·智者不匹夫 武者無懦夫 古人認為,人身之內,無論是主宰生命活動的心、肝、脾、肺、腎等臟腑,還是支撐形體的四肢百骸、與外界交換信息的眼耳口鼻等九竅,其一切生理活動的維系與協調,皆依賴于一股無形而又無處不在的生命能量——“氣”的暢通流轉。當這股氣在體內運行無礙、周流不息時,人的形體便和諧康健,精神也隨之安泰;反之,一旦氣的運行出現紊亂、遲滯或逆亂,便如同水道壅塞,各種病患便會隨之而來。 導引之法,正是基于這一核心理念而產生的寶貴實踐體系。它并非一套僵硬的體操,而是一種主動的、有意識地引導氣血運行、舒活關節筋骨的自我調理方法。其根本目的,在于“行血氣、利關節”,通過肢體的屈伸俯仰、呼吸的吐納開合,來疏通經絡,使氣血能夠抵達身體的每一個角落,濡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如此,不僅能強健體魄,更能“辟除萬邪”,即增強機體抵御外來致病因素的能力。古人用“戶樞不蠹,流水不腐”這一生動的比喻,精準地道出了生命在于運動的真諦。門軸經常轉動,就不會被蟲蛀蝕;活水長流不息,就不會腐敗發臭。人的身體亦是同理,唯有不斷地、適度地運動,使內部的氣血活潑流動,才能防止機能的衰退與病患的滋生。因此,自古以來,追求身心長久康寧的修真之士,無不將導引之法視為入門與筑基的首要功夫 。 子時修煉:順應天地陰陽,把握生發之機 養生實踐極為講究“天人相應”,即人的生命活動要順應自然界的節律變化。其中,時間的把握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古人觀察到,一天的起始,并非從清晨算起,而是在夜半子時(深夜十一點至凌晨一點)。此時,天地間的陽氣,正于極陰之中悄然生發,這便是所謂的“少陽之氣生于陰分”。這一刻,如同冬至時節,漫長的寒冬達到頂點,地底深處卻已有一陽初生,預示著春天的回歸,古人稱之為“一陽來復”。 因此,深諳此道的養生家,便選擇在子時這個陰陽轉換的關鍵時刻進行修煉 。這并非偶然的規定,而是為了借天地間陽氣初萌的這股力量,來助推人體內部陽氣的生發與運行。在一日之中,子時是陽氣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轉折點;在一歲之中,冬至則是自然界陽氣復蘇的開端。故而,“古人一日行持始于子,一歲功用起於復”,講的便是在關鍵的時間節點上用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雖然現代生活節奏緊張,要求每個人都在子時起身修煉并不現實,但其背后蘊含的智慧——尊重并利用自然節律來調養身心的思想,依然具有深刻的指導意義 。例如,保證亥時(夜晚九點至十一點)入睡,讓身體在子時進入深度休息狀態,本身就是對陽氣生發的最好保護和支持。 轉脅舒足:喚醒沉睡之軀,暢達榮衛之氣 一夜的睡眠,是身體修復和能量積蓄的過程。古籍《混元經》中提到,人入睡時,尤其是戌、亥、子這三個陰氣漸盛的時辰,全身的氣機相對處于凝滯狀態,仿佛停留于周身的骨節之中。這種狀態有利于身體的靜養,但若一覺醒來便立刻投入緊張的活動,氣血未能及時流通,人便容易感到困乏或不適。因此,古人總結出“睡不厭縮,覺不厭伸”的經驗。睡眠時身體自然蜷縮,如同嬰兒在母體中,有利于陽氣的收斂和護養;而睡醒之時,則應當盡力地舒展肢體。 “轉脅舒足”便是對這種覺醒后伸展活動的形象描述。它并非特指某個單一的固定動作,而是泛指一系列喚醒身體的活動。例如,在床上緩緩地左右轉動腰身(轉脅),可以輕柔地牽拉脊柱兩側的肌群與經絡;慢慢地伸直并勾繃腳尖(舒足),則能有效地拉伸腿部的筋脈。這一系列的舒伸、轉型,其目的就在于引導在睡眠中相對靜止的“榮衛之氣”重新周流全身。所謂“榮氣”,主要運行于脈中,負責營養周身;所謂“衛氣”,主要運行于脈外,負責護衛肌表。通過晨起的適度伸展,如同給沉睡的河道注入新的活力,使榮衛之氣暢通無阻,人才能以飽滿的精神狀態迎接新的一天。現代的許多伸展運動,其原理與此一脈相承,都是通過拉伸肌肉、活動關節來促進血液循環,提高身體的靈活性 。 鼓腹淘氣:滌蕩臟腑濁積,六字訣的善用之道 人體在生命活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一些代謝廢物或吸入外界的污濁之氣,中醫稱之為“濁氣”。及時地將這些濁氣排出體外,是保持健康的重要一環。“鼓腹淘氣”便是一種高效的排濁方法。其要領在于“閉目仰面,舉腰脊”,這意味著要保持一個身體中正、精神內守的姿態。關鍵在于“鼓氣海中氣,使內外轉”,這里的“氣海”泛指下腹部丹田區域。通過有意識地鼓動腹部,運用腹式呼吸,帶動此處的內氣發生旋轉、激蕩,進而推動全身氣機的流轉。最后,“吐而去之,不使耳聞”,即在呼氣時將濁氣緩緩吐出,過程要輕柔到自己耳朵都聽不見聲音,這表明呼氣要做到深、長、細、勻。反復進行數次,便能感到胸腹舒暢,頭腦清明。 當感到體內某些臟腑因濁氣壅塞而產生不適時,還可以借助更為精準的“六氣”之法,也就是后世廣為流傳的“六字訣”。這六個字的發音——噓、呵、呼、呬、吹、嘻,分別對應肝、心、脾、肺、腎、三焦,通過特定的口型和發音時氣流的振動,可以直接作用于相應的臟腑,起到疏導和瀉出邪氣的作用 。例如,發“噓”字音,能疏肝理氣;發“呵”字音,能清心降火。 然而,對于六字訣的運用,古人秉持著一種非常審慎和理性的態度。明確指出,“六字瀉而不補”,它的主要功能是清除壅塞,如同給臟腑“打掃衛生”,而不是補充營養。因此,其實踐原則是“但覺壅即行,本藏疾已即止”。也就是說,當你感覺哪個臟腑不舒服,有脹滿、郁結之感時,便可練習對應的字訣,一旦癥狀緩解或消失,就應該停止,絕非多多益善。古人嚴厲告誡:“六氣出不可過,過則傷正氣。”過度地吐氣發聲,會耗損人體寶貴的正氣,反而對身體造成傷害。這種辯證的、因人因時制宜的觀點,與那種認為某種功法可以包治百病、且練得越多越好的盲目觀念,形成了鮮明對比。 現代對六字訣的研究也證實了其養生價值,它被規范化為一種集調身、調息、調心于一體的健身氣功,在改善呼吸系統功能、調節情緒、輔助調理一些慢性疾患等方面,都顯示出積極作用 。練習時,通常配合簡單的肢體動作,以順腹式呼吸法為主,呼氣時發出相應的字音,每個字練習數次,然后進行調息 。這使得古老的智慧得以用一種更安全、更系統的方式服務于現代人的健康。 拭摩神庭:澤養面容光華,手與面的山澤通氣 古人認為,人的精神狀態會毫無保留地顯現在臉上,故稱“面者神之庭”,即面部是精神的庭院。心中若有悲傷,面色便會枯焦;大腦的功能衰退,頭發便會變得花白。因此,養護面部不僅僅是為了美觀,更是調養內在精神與臟腑的直觀體現。《太素丹經》中記載了一種簡單而有效的養顏之法:經常用兩手掌心相互摩擦,待手心發熱后,用來摩拭整個面部。摩拭時要“高下隨形,皆使極匝”,即手的軌跡要貼合面部的輪廓,從額頭到下巴,從鼻翼到兩頰,無一處遺漏。 堅持這樣做,可以“令人面色有光澤,皺斑不生”。其背后的機理,在于溫熱的手掌能夠促進面部皮膚的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 。血液循環的改善,能為皮膚細胞帶來更充足的營養和氧氣,帶走代謝廢物,從而使面色紅潤、富有光澤。同時,輕柔的按摩可以放松面部肌肉,增加皮膚彈性,對于延緩皺紋的產生也有積極作用 。古籍中“行之五年,色如少女”的說法,雖有夸張成分,但其所揭示的長期堅持所能帶來的顯著效果,是真實不虛的。 古人將這種手與面之間的互動,詩意地稱為“山澤通氣”。手掌如山,面部如澤,通過手的摩拭,如同山間之氣流通于湖澤之上,兩者相互滋養,煥發生機。這一方法被古代養生家高度重視,甚至有“手不離面,乃佳”的說法,強調其日常性和持續性。潁陽書中所總結的“子欲不死修昆侖”的五件要事——發宜多櫛(常梳頭)、齒宜數叩(常叩齒)、液宜常咽(常咽津)、氣宜常煉(常練氣)、手宜在面(常摩面),便將摩面與梳頭、叩齒等并列為延年益壽的重要法門,足見其在整個養生體系中的地位。 運動水土:調和脾胃中州,食養與身動的智慧 “水土”在傳統文化中,常被用來比喻人體的脾胃。脾胃居于中焦,是氣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調養脾胃?古人從飲食和運動兩方面給出了具體的指導。 在飲食上,強調“食勿過多,多則生病”以及“已饑方食,才飽即止”。這體現了一種高度的節制與智慧。吃得過飽,會加重脾胃的負擔,導致運化功能失常,食物積滯,從而引發多種疾病。饑餓時才進食,說明身體真正需要能量;感覺微微飽了就停箸,則能讓脾胃始終保持有余力,高效地工作。 比飲食節制更關鍵的,是食后的行為。“飽慎便臥,臥則心蕩”,吃飽后馬上躺下睡覺,是最傷脾胃的行為之一。食物停滯在胃中,不僅影響消化,還會導致氣機郁滯,甚至影響心神,讓人睡不安穩。正確的做法是“食畢須勉強行步”,飯后不要立刻坐下或躺下,而是應該適當散步,哪怕只是在家中踱步數百,也能幫助胃腸蠕動,促進消化。 在此基礎上,配合特定的導引動作,效果更佳。即“以手摩兩脅上下良久,又轉手摩腎堂令熱”。“兩脅”是肝膽經循行的區域,按摩此區域有助于疏肝理氣,調暢氣機,從而輔助脾胃的運化 。“腎堂”即腰后的腎區,按摩此區域至發熱,可以溫煦腎陽,而腎陽是脾胃運化功能的重要動力來源。這一整套飯后散步與按摩的組合,便是“運動水土”的精髓所在。通過和緩的外部運動,來激發和調動內部脾胃的運化功能,使吃進去的食物能夠順暢地“消化”,化為精微物質,“百脈流通,五臟安和”。現代研究也證實,飯后散步以及腹部按摩,確實能夠有效促進胃腸蠕動,改善消化功能,對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問題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 此外,對于酒的態度也體現了古人的辯證思維。一方面,過量飲酒、大醉嘔吐會嚴重損害健康;另一方面,在申未時分(下午三點到五點)適量飲用一杯品質好的酒,被認為可以“淘蕩陰穢”,即幫助清理腸道中的積滯,甚至有助于“煉人真氣”,酒后行氣,氣機更容易通暢。這說明古人并非一味禁絕,而是懂得如何善用萬物之性,為我所用,但始終以“度”為準繩。 從把握子時天地陽生之機,到清晨醒來舒展形體;從鼓腹吐納排出濁氣,到以六字訣精準調理臟腑;從摩面養顏,到飯后散步摩腹以助消化,這些方法環環相扣,構成了一個從時間、呼吸、動作到飲食、情志的全方位自我健康管理體系。 其核心思想,始終圍繞著如何保養和暢通人體的“一氣”。它告訴我們,真正的養生,不在于服用多少名貴的補品,而在于將這些簡單、易行、有效的方法,如春風化雨般融入每日的生活細節之中。在快節奏、高壓力的現代社會,這份古老的智慧不僅沒有過時,反而更顯珍貴。它提醒我們回歸身體的本然感覺,傾聽內在的需求,通過主動的自我調理,實現形體與精神的和諧統一,這或許才是通往長久健康與生命安泰的真正坦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