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自然越來越威福莫測。在世界整體氣候變暖的背景下,想獲得一點自然的清涼越來越不容易。今年遭遇疫情的困擾,對清涼的期待越來越強烈。可是涼意珊珊來遲。過了中秋,甚至秋分依然悶熱,直至農歷八月二十日早晨涼風才颯然而至。這時你才相信大自然的恩賜是多么珍貴,一種久違的感恩之情會沖破你的傲慢油然而生。 夏蟬與寒蟬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不知道古人為什么會悲秋,沒有道理啊。是“辭柯落葉最知秋”之離悲,是“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之遲暮,或是“秋雨如挽歌”之悲涼?只是在水熱豐沛的閩南,一年四季皆大歡喜,渾然不覺。 如果要說南方的苦,那要數夏季。范成大說:“三伏熏蒸四大愁,暑中方信此生浮。”三伏天的暑氣就像一個巨大的蒸籠,愁困身體,四大不調,讓人到懷疑人生的程度。要到了立秋,這股暑氣才突然膨松開來,加在身體上的苦瞬間減輕。隨著暑氣的膨松,猛地覺得天更高,地更遠,生命的空間更舒展。涼意漸增,大氣中的水蒸氣逐漸凝成地上的白露,使得空氣更清新,寰宇更澄清,月色更皎潔。所以月兒是秋天的寵兒。 權貴(《韓熙載夜宴圖》局部)到草根,對于夏曙除了敞懷沒有什么好招 盛曙會讓仙女(黃胄《七仙女沐浴圖》)變成村姑,讓淑女變辣妹 秋日的花兒寥寥,如菊如桂,卻更有品位。菊花的名氣更大,因為菊花有文化大咖為其代言。張潮在《幽夢影》說:“菊以淵明為知己;梅以和靖為知己;竹以子猷為知己;蓮以濂溪為知己。”菊花因為陶淵明的關系有“東籬菊”之譽。張潮評菊花“宜于目而宜于鼻者”,而桂花“止宜于鼻者”。其實桂樹葉子墨綠潔凈,也挺耐看。據說“桂”字來源于桂樹葉子的脈絡如“圭”形。雖然花蕊細小影響視覺觀感,桂花卻憑著幽香異軍突起。李清照在《鷓鴣天·桂花》道:“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評價可謂高了。 菊與桂花最有資格為秋天代言 秋天的桂花總是容易與月亮相聯系起來。《唐詩三百詩》第一首,張九齡之《感遇十二首其一》道:“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皎潔”一詞使人聯想到月亮,桂花與秋月氣質很搭。讓桂花與月亮聯姻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傳說月宮里有金蟾玉免,還有桂花樹。楊萬里在《凝露堂木犀》描繪了一個美好的夢境:“夢騎白鳳上青宮,徑度銀河入月宮。身在廣寒香世界,覺來簾外木犀風。”木犀即桂花,凝露堂名亦不俗,很有秋天的氣息,當是楊氏家宅名號。此時桂香馥郁,作者隨逐幽香騎著白鳳悠然入夢,度銀河,入廣寒。因客人的到來,月宮變得明亮而溫暖,讓人沉浸在無邁的香嚴世界里。待得簾外風吹桂樹,才驚覺是華胥一夢。風月、桂香、幽夢,真是人生好夢。 對于“嫩涼”,除了山間清澈的泉流,想不到有什么能與之匹配的圖片了 辛棄疾曾作一首送別詞《鷓鴣天·送廓之秋試》:“白苧新袍入嫩涼。春蠶食葉響回廊,禹門已準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鵬北海,鳳朝陽。又攜書劍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卻笑人間舉子忙。”很喜歡詞里的“嫩涼”一詞,似乎比“秋涼”、“新涼”更生動。總覺得古代應試時間安排比現在合理,古人安排在嫩涼的秋季,或生機勃發的春季(春闈),也比現在高考安排在酷暑強。鯉躍龍門,蟾宮折桂又是讀書人神往的美事,那種美好的寓意豐富了桂花詩意,也增強了桂花的現實感。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蘇東坡貶謫黃州,在人生最低潮的時候寫下《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寫出了他身處逆境的悲涼。在這個署氣熏蒸的世界,小文卻反其義而行之,且將“秋涼”視作大自然饋贈的福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