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隸書大家張祖翼曾經評說:“然三百年來習漢碑者不知凡幾,竟無人學《石門頌》者,蓋其雄厚奔放之氣,膽怯者不敢學,力弱者不能學也。這個意思是說,雖然《石門頌》很不錯,但學起來很難?!妒T頌》作為隸中草書,歷來被一些書法大家所鐘愛。例如當代著名書法家何應輝、李守銀等,都是在《石門頌》上有所成就的。但作為書法大賽來說,我們所提交的創作作品,并不能原模原樣的照搬上去,這是不行的。 大家可以從上面這幅創作作品中可以看出,它是來自《石門頌》風格的,尤其是繼承了《石門頌》線條的風格,正如沃興華所說,想要寫好《石門頌》,就要讓它的線條去散步,盡可能地表現“放”的姿態。意思是說,如果要在《石門頌》上表現到位,就要讓線條來出彩,只要線條表現出了《石門頌》的精神,那《石門頌》也就寫好了。這幅作品究竟是用了哪些方法來表現《石門頌》精神的?下面我們一起進行一些分析,供大家參考。 第一,扎實的學古能力才是書法創作的根本。提起學習書法,有的人雖然很喜愛,但在臨帖時,卻放任自由,而從這幅作品中可以看出,作者在臨古學古方面,功力扎實,把《石門頌》中的線條力量表現到位。它的線條就像是一根鐵棍鋼絲一般,既飽滿,又有韌勁,線條中的力量顯得尤為強大。一位書法家曾說,如果想要學會《石門頌》,就要從線條的力道上去多下功夫。這幅作品在創作中,始終以線條的這種力道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使人看后,就會覺得作者在這方面是下了足夠多的功夫的。 第二,《石門頌》的長線會 第三,創新《石門頌》,表現藝術性。入選書法大賽的作品中,除了書法的取法、字法、筆法、墨的常規表現外,還要在藝術性上要有自己的特點。這幅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緊緊把握《石門頌》風格的創作主線外,還在藝術性上著重創新。在字的大小、墨色上的干枯濃淡變化,空間的疏密上,都有規范性的創新做法,尤其是在字內空間上,作者把每個字的造型作為創作的根本問題,注重字的重心與線條的長度對比,形成了字內空間上的疏密變化,可謂是起到了一舉兩得的作用。 當然,《石門頌》風格所產生出來的流派很多,例如何應輝先生所創作的作品,是一種纖細式的風格,而李守銀的風格,則是一種粗獷式的風格,這些都是人們在探索實踐中所悟出的精神風格。但這幅作品依然用了細線的表現方法,在墨色上、在字內空間上很是注重《石門頌》的精神風貌,也是值得贊賞的推崇的。大家覺得呢? 就上面的這些《石門頌》風格的書法作品,大家還有哪些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發表觀點,一起討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