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一些學校交流時,常遇到這樣的情況: 看見別人搞“項目式學習”,不管自己學校學情如何,立馬照搬;聽說“數字化校園”是趨勢,不顧教學實際,盲目砸錢建系統;今天換“核心素養”口號,明天提“全人教育”理念,理念換了一茬又一茬,教學模式也用的是最前沿、最先進的,到頭來課堂卻沒見多大實效。更讓人憂心的是,有些改革完全“忘了本”——只盯著新模式新不新、新理念潮不潮,自以為是在創新發展,卻不考慮學校實際,學生能不能適應、會不會受益,實際完全偏離了“育人”這個最該抓的核心。這些盲目跟風的改革(也包括一些行政主管部門推廣的),看似熱熱鬧鬧,實則離教育的本質越來越遠——忘了教育不是“秀形式”,不是“趕時髦”,所有新模式、新理念,都不過是手段和方法,最終都要為“為學生發展”這個核心服務。這些圍繞教育核心的關鍵屬性永遠都不會變。 ![]() 第一個不會變的,是學生的本體屬性。教育的對象從來都是一個個有差異、有想法的孩子,不是標準化的“產品”。不管用什么教學模式,都得先想“這個方法能不能讓我的學生真正受益”。比如有的老師搞分層作業,基礎弱的孩子練鞏固題,能力強的孩子做拓展題,不是為了“分層”這個形式,而是看到了每個孩子的學習節奏不同;有的學校設計“成長檔案”,記錄的不只是成績,還有孩子的繪畫作品、課堂發言,因為知道評價一個孩子,不能只看分數。學生的本體屬性不變,教育就該始終看得見孩子,要圍著“孩子需要什么”轉,而不是讓孩子去適應生硬的模式。 ![]() 第二個不會變的,是學習的本位屬性。教育的本質是讓學生“學會學習”,不是讓課堂“看起來熱鬧”。現在有些課堂,一會兒分組討論,一會兒看視頻展示,環節堆得滿滿當當,可課后問孩子“這節課學了什么重點”,大多說“忘了,就記得好玩”。這就是丟了學習的本位——不管是傳統的講授,還是新型的合作學習,核心都該是“讓孩子主動思考、扎實掌握”。就像有的老師用“問題鏈”引導學習,從“為什么”問到“怎么辦”,不是為了多提幾個問題,而是讓孩子順著思路自己找到答案;有的班級搞“小組互助”,不是讓優等生“帶”差生,而是讓每個孩子都能在交流中發現自己的不足、發揮自己的優勢。學習的本位屬性不變,教育才有實在的價值,孩子才能真正學到“帶得走的能力”。 ![]() 第三個不會變的,是課堂的本真定位。現在很多學校把課堂改稱為學堂,很有道理。課堂不只是上課的地方,更是師生交流、同伴互助的學習場。無論采用什么樣課堂教學模式,都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知曉每個學生的學習基礎和能力的差異,做到因材施教。絕不能用一套標準要求所有學生,更不能讓教師單向講授替代學生的自主思考。我們倡導以生為本,核心就是要看得見學生,讓學生從被動聽課轉向主動參與;而真正的好課堂,必然能做到這一點,既貼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又能讓他們的好奇心、展示欲充分體現,在師生互動、同伴互助中實現能力素養的不斷進步,這樣的課堂才會相信學生、發展學生,它不會因教學模式的調整而改變。 ![]() 第四個不會變的,是課程的本色功能。課程的本色,核心在于其不可替代的育人價值,它不該是孤立的知識點堆砌,也不該是追求表面花哨的“特色裝飾”,而應是為學生搭建的成長平臺,是讓生命在場、助力個性發展的重要載體。是提升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好的課程會與學科建設深度融合,成為學科育人功能的必要補充。如跨學科課程的設計便能打破學科壁壘,引導學生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問題,既強化學科間的關聯,又鍛煉知識遷移能力;好的教育一定是揚長的教育,要運用多元評價的思想,發現每個學生的與眾不同,讓學生在擅長感興趣的課程里揚長生長,找到自己的成長節奏。無論課程形式如何創新,其育人的本色功能始終不變,是要讓每個孩子在課程中找到閃光點,在尊重、引導與呵護中,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 必須要說清楚的是:不是不要改革,不去接受新事物,而是要尊重規律,因地制宜,選擇最適合的。無論落實什么樣的理念、模式,都要把“學生發展”放在第一位,要結合自己學校的實際選對方法,適合的才是最好的。這樣的改革才會踏實、有效,才是教育改革的初衷。最終指向學生的生命成長——教育最根本、永遠不會變的核心目標。 每期一語 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過人的生命、為了人的生命質量的提高而進行的社會實踐活動,是以人為本的社會中最體現生命關懷的一種事業。 ——葉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