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胸腰椎穿刺是骨科必備技能,尤其在壓縮性骨折椎體成形PVP\PKP,以及腫瘤穿刺活檢中至為重要。掌握3個常用穿刺入路能夠應付各種復雜場景,讓我們來看看吧。 ![]() 在經皮椎體成形術和胸腰椎腫瘤穿刺活檢中,穿刺入路的選擇直接影響手術效果和安全性。對于臨床初學者來說,了解現有的穿刺入路及新技術輔助下的精準化方法十分重要。 01 — 椎弓根內入路 椎弓根內入路包括雙側椎弓根入路和單側椎弓根入路。 雙側椎弓根入路是傳統的標準入路,醫生會讓穿刺針沿著椎弓根左側 9-10 點及右側 2-3 點位置進針,進針方向與矢狀面呈 15°-20°,順著椎弓根進入椎體。這種入路能讓骨水泥在椎體內分布更均勻,讓椎體受力平衡,降低椎間盤退變風險。不過,它需要更多的麻醉和手術時間,患者受到的射線暴露也多,在嚴重壓縮的椎體或小椎弓根中操作難度較大。 單側椎弓根入路是近年來逐漸普及的方式,具有創傷小、手術時間短、透視次數少和出血量少等優點。研究表明,在術后疼痛緩解、椎體高度恢復和后凸角度矯正方面,它和雙側椎弓根入路差異不大,但在減少手術時間、降低骨水泥滲漏風險和減少射線暴露方面優勢明顯。 經皮彎角入路是單側椎弓根入路的一種新型改良技術,采用單側椎弓根入路放置穿刺針,置入椎體后拔出穿刺內芯,再置入彎角椎體成形裝置,通過彎角裝置直達椎體對側。該技術降低了損傷椎弓根內壁、脊髓和神經的風險,同時能讓骨水泥更好地彌散到椎體對側。Meta 分析顯示,與雙側椎弓根入路相比,它在術后 VAS 評分、骨水泥滲漏率、骨水泥注射量、手術時間和術中透視次數方面均有顯著優勢。 ![]() 02 — 椎弓根外入路 椎弓根外入路包括橫突 - 椎弓根入路、單側后外上方入路、橫突上緣椎體外側壁入路等多種。 橫突 - 椎弓根入路的穿刺針要沿著椎弓根投影外側 1.5-2.0cm 處進針,到橫突外側緣后,慢慢移到關節突外側,再沿著椎弓根進入椎體。這種入路骨性標志清楚,穿刺成功率能達到 87.7%,比單側椎弓根入路的 51.7% 高很多,而且關節突損傷風險也低。 ![]() 單側后外上方入路從骨折上位椎體下終板水平旁開中線 5-7cm 處進針,越過后外上方安全區,穿刺針外展約 30°,頭傾約 15°,進入椎體后外上方骨皮質。該入路不受椎弓根約束,穿刺針甚至可過椎體中線,使骨水泥在椎體內充分彌散,且避開了脊髓神經根、椎體節段動脈,安全性較高,骨水泥滲漏率低。 ![]() Kambin 三角入路從椎體下終板投影外側處進針,途經 Kambin 三角區域進入椎體。Kambin 三角區域由出行神經根、下位椎體上終板及下行神經根或硬膜囊組成,此區域神經及血管走形較少。該入路穿刺不受椎弓根的限制,更加靈活,易于解剖定位,且骨水泥分布均勻,椎體應力均衡。 ![]() 03 — 新技術輔助入路 近年來,多種新技術被應用于 PVP 穿刺入路的規劃和實施,提高了精準性和安全性。 計算機導航技術發展迅速,包括傳統 CT 導航、MRI 導航和最新的增強現實(AR)導航。2020 年的前瞻性隨機對照試驗顯示,AR/AI 導航組的技術可行性為 100%,穿刺準確性與標準熒光透視組無顯著差異,但在減少患者輻射暴露方面優勢明顯,其劑量 - 面積乘積和熒光透視時間顯著低于標準熒光透視組。 3D 打印技術也被用于 PVP 穿刺入路。2022 年的研究將患者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使用個性化 3D 打印定位模塊和導航模板,結果顯示實驗組的穿刺定位時間和術中透視次數均顯著少于對照組,能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透視次數,降低手術難度。 虛擬導航技術中的基于螺釘視圖模型導航(SVMN)也很有前景。2020 年的研究中,一例 59 歲女性 L1 椎體壓縮骨折患者在 SVMN 引導下進行單側 PVP 手術,手術時間 29.5 分鐘,穿刺次數 1 次,透視時間 2.9 分鐘,骨水泥分布滿意,術后相關評分顯著改善,能減少輻射劑量并替代傳統透視。 這些穿刺入路的進展和新技術的應用,為經皮椎體成形術的安全有效開展提供了更多保障,臨床初學者可逐步學習掌握。 關注作者,關注健康,了解骨科骨病骨腫瘤的更多健康知識! 胡劍平,醫學博士,現任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骨科主治醫師。長期從事骨科臨床工作,擅長骨科創傷骨折、關節鏡與關節置換手術,以及各類骨與軟組織腫瘤的外科治療和精準治療。 具備豐富的手術和診療經驗,擔任中國老年學會老年骨科分會委員、上海青年科技協會理事等多個學術職務,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多個項目,并多次在國內外核心期刊發表相關學術論文。歡迎有相關需求的患者前來咨詢診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