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徐老師。 黃帝問岐伯:中焦這東西,到底是干嘛的?它輸出些什么? 岐伯一聽就笑了,說:中焦啊,它就跟胃搭伙干活兒的。位置嘛,在上焦的下面。我們吃下去的食物,首先就歸它管。 它可忙了——得把食物里有用的和沒用的分開,糟粕往下傳,變成大便排出去;有用的部分呢,它慢慢蒸騰、提煉,就像小火慢燉湯,最后熬出最精華的營養(yǎng)物質(zhì),我們叫它“水谷精微”。 這精微物質(zhì)可不得了,它往上送到肺里,和呼吸進來的清氣一碰頭,你猜怎么著?它就變成血了! 對,就是我們?nèi)碣囈陨娴难?。所以你說它重不重要?簡直貴過黃金。這種在經(jīng)脈里流動、負責滋養(yǎng)全身的血,還有一個名字,叫做“營氣”。說白了,它就是血里面那種有生命力的能量。 黃帝聽得入神,但又有點疑惑:你一會兒說血,一會兒說氣,名字不同,可你又說它們是一類的,這到底怎么回事? 岐伯點點頭,知道他會有此一問,就打了個比方:營氣和衛(wèi)氣,都是從食物精華中來的,屬于“精氣”;而血呢,是這些精華中最核心的部分,還能滋養(yǎng)我們的心神,所以叫“神氣”。 你看,就像一鍋老火湯,湯是水,精華也在水里——你說它是“水”還是“精華”?本來就是一體的嘛!所以氣和血,只是同一個東西的兩種叫法。 他接著提醒:正因為這個道理,你治病的時候得格外小心——已經(jīng)大出血的人,千萬別再給他發(fā)汗;反過來,出大汗到虛脫的人,也絕對不能再放血治療。不然就是雪上加霜,傷上加傷。 說到最后,岐伯語氣凝重起來:所以人啊,同時失血又失汗,是可能危及生命的;但絕不可能在這兩種情況下還能活得好好的——我們的身體,經(jīng)不起這樣雙倍的丟失。 附原文: 黃帝曰:愿聞中焦之所出。 岐伯答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脈,乃化而為血。 以奉生身,莫貴于此。故獨得行于經(jīng)隧,命曰營氣。 黃帝曰:夫血之與氣,異名同類,何謂也? 岐伯答曰:營衛(wèi)者,精氣也;血者,神氣也。故血之與氣,異名同類焉。故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故人生有兩死,而無兩生。 ——《營衛(wèi)生會第十八》(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