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果無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生人果有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然則孰為近?日:有初為近。孰明之?由封建而明之也。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堯、舜、禹、湯、文、武而莫能去之。蓋非不欲去之也,勢不可也。勢之來,其生人之初乎?不初,無以有封建。封建,非圣人意也。 自然界果真沒有原始階段嗎?我不能直接知道。人類果真有原始階段嗎?我不能直接知道。有或者沒有原始階段這兩種說法,哪一種說法比較接近實際情況呢?我認為:有原始階段這種說法更接近實際情況。怎樣證明這一點呢?由分封制就可以證明。那種分封制,經歷了古代幾個賢明的帝王唐堯、虞舜、夏禹,商湯、周文王和周武王都不能把它廢除。他們不是不想去掉它,而是形勢不許可啊。這種形勢的產生,大概就在人類的原始階段吧?不是原始階段的那種形勢,就不會產生分封制。分封制的產生,并不是圣人的本意。 本段大意:這一段,作者先提出自然界和人類有沒有原始階段這個問題。然后回答說,從分封制可以證明有原始階段。進而指出,從人類的原始階段,到分封制的產生,以及幾代帝王都沿用分封制,這是由形勢發展決定的。 封建論 這里所說的“封建”,是指我國古代實行“封國土、建諸侯”的一種制度,通常也叫分封制。和我們今天所說的“封建迷信”及“封建社會”的“封建”不同。在這種制度下,天子把爵位和土地賜給貴族,貴族對爵位和領地有世襲權。那時全國被分成許多諸侯國,這些諸侯國,名義上屬于天子管轄,實際上各自為政。 天地果無初乎? 1.天地:自然界。 2.初:開始,原始。 3.天地果無初乎:自然界果真沒有原始階段嗎? 吾不得而知之也。 1.吾:我,作者的自稱。 2.不得而知:不能夠直接知道。 生人果有初乎? 1.生人:生民,這里指人類。封建社會,皇帝不準臣下直接說出寫出他的名字,而要用另外的字代替,這叫避諱。唐太宗叫李世民,所以本文的“民”字都以“人”字代替。文中還有兩個“民”字,可能是后人改的。 2.生人果有初乎:人類果真有原始階段嗎? 然則孰為近? 1.然則:那么。 2.孰:疑問代詞,哪一種。 3.近:接近。 4.然則孰為近:那么(有原始階段和沒有原始階段這兩種說法)哪一種比較接近實際情況呢? 日:有初為近。 1.曰:說。 2.有初為近:我認為:有原始階段這種說法更接近實際情況。 孰明之?由封建而明之也。 1.孰:什么,這里當“用什么”講。 2.明:證明。 3.孰明之?由封建而明之也:怎樣證明這一點呢?由分封制就可以證明。 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堯、舜、禹、湯、文、武而莫能去之。 1.彼(比bi):指示代詞,那種。 2.者:助詞,表示語氣停頓。 3.更:經歷。 4.圣王:古代統治階級所認為的賢明帝王。 5.堯、舜:古代傳說是夏朝以前,原始時代部落聯盟的首領。 6.禹:夏禹,傳說是夏朝的第一個王。 7.湯:商湯,傳說是商朝的第一個王。 8.文、武:周文王,周武王。禹、湯、文、武都是奴隸主貴族最高頭子。 9.莫能去之:不能把它(分封制)廢掉。 10.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堯、舜、禹、湯、文、武而莫能去之:那種分封制,經歷了古代幾個賢明的帝王唐堯、虞舜、夏禹,商湯、周文王和周武王都不能把它廢除。 蓋非不欲去之也,勢不可也。 1.蓋:句首語氣詞,起承接上文的作用。 2.蓋非不欲去之也:并不是不想廢除分封制。 3.勢:趨勢,形勢。 4.勢不可也:形勢不許可啊。 勢之來,其生人之初乎? 1.來:到來,產生。 2.其:表示猜測的語氣詞,有“可能”的意思。 3.勢之來,其生人之初乎:這種形勢的產生,可能是在人類的原始階段吧? 不初,無以有封建。封建,非圣人意也。 1.不初,無以有封建:不是原始階段那種情況,就不會產生分封制。 2.封建,非圣人意也:分封制的產生,并不是圣人的本意。 彼其初與萬物皆生,草木榛榛,鹿豕狉狉,人不能搏噬,而且無毛羽,莫克自奉自衛,荀卿有言,必將假物以為用者也。夫假物者必爭,爭而不已,必就其能斷曲直者而聽命焉。其智而明者,所伏必眾;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由是君長刑政生焉。故近者聚而為群。群之分,其爭必大,大而后有兵有德。又有大者,眾群之長又就而聽命焉,以安其屬。于是有諸侯之列,則其爭又有大者焉。德又大者,諸侯之列,又就而聽命焉,以安其封。于是有方伯、連帥之類,則其爭又有大者焉。德又大者,方伯、連帥之類,又就而聽命焉,以安其人,然后天下會于一。是故有里胥而后有縣大夫,有縣大夫而后有諸侯,有諸侯而后有方伯、連帥,有方伯、連帥而后有天子。自天子至于里胥,其德在人者,死必求其嗣而奉之。故封建非圣人意也,勢也。 人類在原始階段,是與萬物同時生存的,那時野草樹木雜亂叢生,野獸成群四處奔走,人不能像野獸那樣用爪牙來搏斗,而且身上也沒有毛羽來防寒,光靠自身的力量不能供養自己、保衛自己,正如荀子曾經說過的,人類要生活下去,一定要借助外物作為自己求生的工具。人們要借助外物,一定要互相爭奪,爭個不停,必然要去找那些能判斷是非的人而聽從他的命令。那又有智慧又明白事理的人,服從他的人一定很多;他把正確的道理告訴要求判斷是非的人,那些不肯改悔的,一定要懲罰他。要他吃了苦頭然后他才會害怕;因此君長和刑法、政令就產生了。這樣,居住相近的人便聚集在一起結成群。分成了許多群以后,群和群之間相爭的規模就擴大了,這樣就產生了用武力來鎮壓和用道德來安撫的統治。又出現了比一群之長更有威德的人,各個群的首領又到他那里去聽從命令,以安定他們的部屬。于是又產生了許多諸侯,他們相爭的規模就更大了。又有比諸侯成德更大的人,許多諸侯又到他那里去聽從命令,以安定他們的封國。于是又產生了“方伯”“連帥”一類的諸侯領袖,那么他們相爭的規模隨著越發擴大了。這樣就又出現了比“方伯”,“連帥”威望更大的人,“方伯”、“連帥”一類的諸侯領袖,又到他那里去聽從命令,以安定他們統治下的百姓,這樣天下就統一于天子一個人了。因此先有鄉里長官而后有縣的長官,有了縣的長官而后有諸侯,有了諸侯而后才有“方伯”,“連帥”,有了“方伯”、“連帥”而后才有天子。從最高的天子到鄉里的長官,他們當中那些給人們做過一些好事的,死了以后,他們的子孫一定會繼續被尊奉為首領。所以說分封制的產生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形勢造成的。 本段大意:這一段主要是說分封制的起源。作者從人類社會的原始階段講起:那時人類單靠自身的力量難以養活和保衛自己,必須憑借外物作為求生的工具。為了占有外物,互相之間一定會發生爭奪。爭執不下,一定會去找那能明辨是非的人做出判斷。這樣,就產生了大大小小的各級統治者。從天子到地方官,凡是做過一些好事的,他們死后,他們的后代一定會被繼續尊奉為首領,這就形成了世代相傳的分封制。作者的結論是:秦以前的分封制,不是圣人的意志,而是形勢發展的結果。 彼其初與萬物皆生 1.彼:他,指人類。 2.彼其初與萬物皆生:人類在原始階段是與萬物同時生存的。 草木榛榛,鹿豕狉狉 1.榛榛:形容野草樹木雜亂叢生的樣子。 2.豕:豬。 3.狉狉:形容野獸成群奔走的樣子。 4.草木榛榛,鹿豕狉狉:那時野草樹木雜亂叢生,野獸成群四處奔走。 人不能搏噬,而且無毛羽,莫克自奉自衛 1.搏:禽獸撲抓的動作。 2.噬:咬。 3.人不能搏噬:人不能像野獸那樣用爪牙來搏斗。 4.莫克:不能。 5.自奉:自己供養自己。 6.自衛:自己保護自己。 7.而且無毛羽,莫克自奉自衛:而且身上也沒有毛羽來防寒,光靠自身的力量不能供養自己、保衛自己 荀卿有言,必將假物以為用者也。 1.荀卿:即荀子,名況。戰國時趙國人,法家的著名代表人物。著有《荀子》一書。 2.有言:曾經說過。 3.假:借助。這句話的意思是從《荀子.勸學篇》引來的,意思是說,人類一定要借助外物作為自己求生的工具。 4.荀卿有言,必將假物以為用者也:正如荀子曾經說過的,人類要生活下去,一定要借助外物作為自己求生的工具。 夫假物者必爭,爭而不已,必就其能斷曲直者而聽命焉。 1.夫:句首語氣詞,用來提起下文。 2.夫假物者必爭:借助外物求生的,必然要爭斗。 3.不已:不止。 4.就:走近,去找。 5.斷:判斷。 6.曲直:是非。 7.命:命令。 8.焉:句末語氣詞,表示肯定的語氣。 9.必就其能斷曲直者而聽命焉:一定會去找那些能判斷是非的人而聽從他的命令。 其智而明者,所伏必眾;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由是君長刑政生焉。 1.其智而明者:那又有智慧又明白事理的人。 2.伏:服從,這里當“使人服從”講。 3.所伏必眾:服從他的人一定很多。 4.告之:告訴他。 5.直:正確的道理。 6.痛之:使他痛苦。 7.必痛之而后畏:必須給他苦頭吃,他才害怕。 8.由是:因此。 9.由是君長刑政生焉:因此君長和刑法、政令就產生了。 故近者聚而為群。 1.近者:居住相近的人。 2.故近者聚而為群:所以居住相近的人聚集在一起,結成了群。 群之分,其爭必大,大而后有兵有德。 1.兵:兵器,武力。 2.德:恩德,威望。兵和德,是剝削階級統治鎮壓人民的兩種手法。 3.群之分,其爭必大,大而后有兵有德:分了群,相爭的規模必然擴大,這樣就產生了用武力來鎮壓和用道德來安撫的統治。 又有大者,眾群之長又就而聽命焉,以安其屬。 1.又有大者:又出現了威德更大的人。 2.眾群之長又就而聽命焉:各個群的首領又去他那里聽從命令。 3.屬:部屬。 4.以安其屬:以此來安定他的部屬。 于是有諸侯之列,則其爭又有大者焉。 1.諸侯:指西周時由天子分封的統治各地方的奴隸主貴族首領。按周禮規定要服從天子的命令,按時去朝見天子和向朝廷貢獻財物。這里的諸侯及下面的方伯、連帥、里胥、縣大夫都是柳宗元借用周及周以后的職官名稱,來推論上古的各級首領。 2.列:行列,表示很多。 3.于是有諸侯之列:于是產生了許多諸侯。 4.則其爭又有大者焉:他們相爭的規模就更大了。 德又大者,諸侯之列,又就而聽命焉,以安其封。 1.德又大者:又有比諸侯成德更大的人。 2.安:安定。 3.其:他們。 4.封:封地,封國。 5.諸侯之列,又就而聽命焉,以安其封:許多諸侯又到他那里去聽從命令,以安定他們的封國。 于是有方伯、連帥之類,則其爭又有大者焉。 1.方伯:一方諸侯的領袖。 2.連帥:十國諸侯的領袖。 3.于是有方伯、連帥之類:于是又產生了“方伯”“連帥”一類的諸侯領袖。 4.則其爭又有大者焉:那么他們相爭的規模隨著越發擴大了。 德又大者,方伯、連帥之類,又就而聽命焉,以安其人,然后天下會于一。 1.以安其人:以安定他們統治下的百姓。 2.會于一:統一于天子一人。 3.然后天下會于一:這樣天下就統一于天子一個人了。 是故有里胥而后有縣大夫,有縣大夫而后有諸侯,有諸侯而后有方伯、連帥,有方伯、連帥而后有天子。 1.是故:因此。 2.里:古代地方基層行政單位,相當于后來的鄉或村。 3.里胥:管一個里的頭目。 4.縣大夫:一個縣的長官。 5.是故有里胥而后有縣大夫:因此先有鄉里長官而后有縣的長官。 6.有縣大夫而后有諸侯:有了縣的長官而后有諸侯。 7.有諸侯而后有方伯、連帥:有了諸侯而后才有“方伯”,“連帥”。 8.有方伯、連帥而后有天子:有了“方伯”、“連帥”而后才有天子。 自天子至于里胥,其德在人者,死必求其嗣而奉之。 1.自天子至于里胥:從最高的天子到鄉里的長官 2.其德在人者:那些對老百姓有恩德的人。 3.求:尋求。 4.嗣(似si):后代,繼承人。 5.奉之:尊奉他。 6.死必求其嗣而奉之:他們死了以后,他們的后代一定會被繼續尊奉為首領。 故封建非圣人意也,勢也。 所以說分封制的產生,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形勢決定的。 |
|
來自: 獵戶ywysh4sdge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