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草原驕陽似火,商都縣特殊教育學校的教師們又一次踏上了送教的路途。當校車碾過蜿蜒的山路,當布鞋沾滿鄉村小徑的泥土,這些特殊教育工作者正用腳步丈量著教育公平的尺度。他們將教室搬進農家院落,把課堂設在溫馨臥室,以最質樸的方式傳遞著教育的溫度。在這里,教育的邊界被重新定義——不是讓學生走進教室,而是讓教育走進學生的生活;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生命的對話與心靈的撫慰。 “認個字能當飯吃嗎?”“反正也治不好,別費這個勁了”“能行嗎”——這樣的質疑聲時常刺痛送教老師的心。老師們不僅要教育孩子,更要治愈整個家庭對特殊教育的誤解與絕望。教師們除了傳授知識之外,還在如何引導孩子鍛煉手指、身體的靈活性上下足了功夫,運用數字游戲板玩具、視覺感知等教具,例如穿線板、捏捏樂、分指板、套杯、套圈、動力氣球、粘貼畫……孩子們容易接受,并能熟練掌握,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面對不同情況的學生,每位送教老師都要學會各種本領——不僅要教孩子說話,幫助那些吐字不清晰的孩子說出每一個清楚的詞語;還要當康復訓練師,輔助行動不便的孩子做運動鍛煉;更要像知心朋友一樣,幫助那些因為被歧視而受傷的心靈重新快樂起來。 從北京來的骨干教師李進老師循循善誘,用啟發式教學方法打開了孩子們封閉的心扉。一個個單音節字從孩子口中蹦出來,他們仰起小臉望著李老師,臉上洋溢著發自內心的喜悅。 ![]() 在質疑聲中前行的特教人,早已用行動詮釋教育真諦。他們俯身的姿態,不是對殘缺的憐憫,而是對生命尊嚴的致敬。 ![]() 正如王一玲老師用彩紙折出的“生命之花”,不僅裝點了學生的房間,更點亮了無數個家庭的希望。那些被家長珍藏的剪紙作品,那些自發加入教學的家長身影,都是教育最美的注腳。 ![]() ![]()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三年來,這支送教隊伍的腳步遍布縣域12個鄉鎮,累計行程逾萬公里。他們送來的不僅是知識火種,更是改變命運的信念:每個生命都值得被溫柔以待,每朵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當草原的晚風拂過送教歸途,特教人用專業與大愛,在教育公平的畫卷上寫下最動人的注腳。 作者姓名:翁志強 劉建勛 工作單位:內蒙古商都縣特殊教育學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