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這一輩子,走過山高水長,看過人來人往,心里裝下的事,也就越積越多。年輕時總想弄明白所有的是非對錯,可到了某個年紀才發現,許多事,其實本就沒有答案。 唐代有位大詩人白居易,他也曾為此困惑。當時他任杭州刺史,聽聞城外有位名叫道林的禪師,修行高深,便前去拜訪。 ![]() 只見這位禪師并不在寺廟里打坐,而是在一棵松樹上筑巢而居,安然自得,人們都稱他為“鳥窠禪師”。 白居易見狀,不免為他擔心,便說:“禪師住處甚是危險。”禪師卻抬頭答道:“你的處境比我危險多了。” 白居易不解,自己身為朝廷命官,何來危險?禪師緩緩說道:“薪火相交,識性不停,怎說不險?”意思是說,功名利祿、俗事煩惱就像烈火,日夜焚燒,不得安寧,這才是最大的危險。 白居易聽后心頭一震,深感禪師智慧,便向他請教人生真諦。禪師沒有長篇大論,他的許多感悟,都濃縮在了一首小詩里。 《無題》 鳥窠道林禪師〔唐代〕 來時無跡去無蹤,去與來時事一同。 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是夢中。 “來時無跡去無蹤,去與來時事一同。”我們來到這個世界,赤條條不帶一物;離開時,同樣也帶不走一絲塵埃。生命的過程,就像風過無痕,云散無影。 這句詩,說的便是生命的本然狀態。我們總以為生是開始,死是終結,但在禪師眼中,來與去,不過是同一件事的不同呈現,都是自然循環的一部分,不必過分執著。 “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是夢中。”既然生命的來去都如此空然,又何必追問那些浮華塵世里的煩惱瑣事呢?這一生所經歷的種種,不過就像一場大夢。 這并非是說人生虛無,不值得過。而是勸慰我們,不要把夢中的得失看得太重。夢里我們或許有過富貴,或許有過貧寒,但醒來之后,一切皆是過眼云煙。 ![]()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年輕時追逐的功名,中年時計較的得失,到了最后會發現,真正能讓內心安寧的,并非是抓住了多少,而是放下了多少。 這首詩的妙處,在于它沒有故作高深,而是用最簡單的比喻,道出了最深刻的人生智慧。它告訴我們,不必為過去的事懊悔,也無需為未來的事憂愁。 當我們把這一生看作一場體驗,一場夢境,那么所有的遇見,無論是好是壞,都成了風景。所有的經歷,無論是悲是喜,都成了故事。 鳥窠禪師的這首小詩,就像一劑清涼散,撫慰了千百年來無數顆被俗事困擾的心。它讓我們明白,生命的意義不在于擁有多少,而在于內心的平靜與從容。 當我們不再糾結于人生的得失,不再為瑣事煩心時,便能像禪師一樣,在任何境遇下,都找到那份屬于自己的安然與自在。 人生如夢,愿我們都能在這場夢里,活得舒心,活得坦然。 愿與君共勉共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