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星zzllrr小樂公眾號數學科普不迷路! 本月主題: 一、解結猜想被推翻 二、素數和分拆
一、解結猜想被推翻 馬修·斯帕克斯(Matthew Sparkes)在2025年7月15日的《新科學家》雜志上發表了題為“復雜結實際上比簡單結更容易解開”的文章 https://www./article/2487444-complex-knots-can-actually-be-easier-to-untie-than-simple-ones/ 。這個標題實際上具有誤導性。 斯帕克斯報道這項關于解結數(下文有精確定義)的新研究,該數值衡量解開結的難度。新聞是:一些復雜結的解結數低于預期。因此,更準確的標題可能是“一些復雜結比預期更容易解開”。 為了解釋解結數,我們需要一些細節。通常,結(knot,也稱扭結、紐結)可以用它在平面上的投影來表示。當結上的兩點位于平面上同一點的上方時,這被稱為“交叉”(crossing)。每次交叉時,一條線在上面,另一條線在下面。(從圖示中很容易分辨出哪條線在上面,哪條線在下面。) 結的交叉數是指在該結任意投影中出現的最小交叉數。這是最基本的結不變量;在結表格中,條目按其交叉數分組,并用下標區分。例如,七個不同的結(七個交叉點,真是巧合)標記為 7?, 7?, ?, 7? 。 為了計算解結數,我們需要改變交叉,也就是說,我們需要交換位于該點上方的結的兩股線。改變交叉會產生不同的結,可能更簡單,也可能更復雜。改變交叉的具體位置會對結果的拓撲結構產生很大影響。 ![]() 不同位置的交叉變化會產生不同的結果。這里,我們展示了結 7? 的兩種不同交叉變化。需要更改的交叉已突出顯示。左側的交叉變化導致解結。右側的交叉變化產生了非平凡結 5? 。 圖源:Tony Phillips 現在我們可以定義解結數(unknotting number)了。它是能最終得到一個完全解結圓圈的最小交叉變化數。例如,結 7? ,也稱為右手系 (2,7) 環面結,其解結數為 3。 ![]() 環面結 7? 的解結數為 3。改變三個突出顯示的交叉點后,該結可以展開成一個解結的圓圈。(此圖的鏡像可以說明  ̄7?(左手系 (2,7) 環面結)的相同性質。)可以證明,沒有任何更少的交叉改變可以得到解結。 圖源:Tony Phillips 這項新研究關注的是解結數在連接和(connected sum)運算下的行為。兩個結的連接和是在它們之間構建一座二鏈橋而形成的結。 ![]() 右三葉結(trefoil)和左三葉結相連接,形成方結。 圖源:Tony Phillips 結理論中一個長期存在的猜想是,連接和的解結數等于各分量解結數之和。這聽起來合理,在很多情況下也成立。但并非總是如此:在“連接和下解結數不可加”一文中 https:///pdf/2506.24088 ,Mark Brittenham 和 Susan Hermiller(內布拉斯加大學)報告了無窮多個反例的存在,并詳細列舉了其中一個。他們證明了 7? 及其鏡像  ̄7? 的連接和的解結數小于或等于 5,而兩個單獨的解結數之和為 6。 (2,7)環面結及其鏡像均已被剪斷,且松散的繩端已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單一的結。 ![]() 結 7? 及其鏡像  ̄7 的連接和。Brittenham 和 Hermiller 證明,即使各自的解結數均為 3,其連接和的解結數也小于或等于 5。 圖源:Tony Phillips 證明過程繁瑣。作者用了 18 張連續的圖表,其中一些圖表相當復雜,來解釋如何操縱連接和的結,從而得到合適的交叉序列。 解結數聽起來像是一個相當基礎的概念,但它卻可能難以捉摸。根據 Brittenham 和 Hermiller 的研究,仍有一些 10 個交叉結的解結數未知。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連接和下,交叉數本身是否可加仍不得而知。當 Colin Adams 在《結書》(The Knot Book 2004年 https://www.google.com/books/edition/The_Knot_Book/M-B8XedeL9sC )中將其稱為“未解的大問題”時,這個問題已經長達100年懸而未決 。 二、素數和分拆 今年夏初,出現了幾條新聞報道,大力宣揚威廉·克雷格 (William Craig)、揚-威廉·范·伊特森 (Jan-Willem van Ittersum) 和小野健 (Ken Ono) 在檢測素數方面的新研究。
素數(也稱質數)是只能被自身和1整除的整數。前幾個素數是 2、3、5、7、11 和 13。歐幾里得證明了素數有無窮多個。但素數在整數中的分布究竟如何,至今仍是一個謎。 因此,當 Craig、van Ittersum 和 Ono 構造出一個無限函數族時,這在數學上引起了轟動。這些函數接受整數 n ,當且僅當 n 為素數時,輸出 0。他們的論文《整數分拆檢測素數》于去年9月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https://www./doi/10.1073/pnas.2409417121 。 為了理解其函數背后的概念,我們可以重點關注該函數族中的第一個函數: (n2-3n+2)M?(n)-8M?(n) 系數 M?(n)、M?(n)是麥克馬洪(MacMahon)數,是根據分拆(partition,也稱劃分、拆分)定義的組合常數。整數 n 的分拆是將 n 寫成自然數之和的一種方式;例如, 6+3 和 4+2+2+1 是 9 的分拆, 9 本身也是一種分拆。 請注意,在一個分拆中,項可以重復出現,例如 7=3+3+1、 7=2+2+2+1 ,甚至 7=1+1+1+1+1+1+1 。麥克馬洪數基于記錄分拆中使用了多少個不同的數字,以及每個數字出現的頻率。 第一類麥克馬洪數 M?(n) 是最簡單的。從整數 n 開始,考慮 n 的所有分拆,每個分拆部分的數值大小都相同(即所有項都相等的分拆)。對于每個分拆,記下重數(multiplicity)——即該項在分拆中出現的次數。對于 n=7 ,只有兩個分拆的大小相同。一個是分拆 7=7 ,其重數為 1;另一個是分拆 7=1+1+1+1+1+1+1 ,其重數為 7。 現在對重數求和:在這個例子中,你得到了 1+7=8 。因此, M?(7)=8 要對不同的整數 n 找到 M?(n) ,請使用 n 的所有單一大小分拆重復此過程。 接下來的麥克馬洪數稍微復雜一些。為了計算 M_k(n) ,你需要考慮 n 的所有k種不同大小的劃分。但現在每個劃分都有 k 個不同的重數;這些重數先相乘,然后再相加。 舉個例子,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這個定義。假設 k=2 以及 n=7 。 7 有 11 種分拆,使得滿足每種分拆中的數字大小為 2 種。下表中,你可以看到分拆、分拆中兩種數字各自的重數以及重數的乘積。 ![]() M?(7) 是所有重數乘積的和: M?(7)=1+2+1+1+3+2+2+4+3+6+5=30 。 麥克馬洪數還有其他定義 https://math./questions/4916928/macmahon-partition-function-and-prime-detection-ref-arxiv2405-06451 ,但這是 Craig 等人使用的定義,也是與分拆最直接相關的定義。 現在我們可以用數字 7 來測試作者的第一個素數檢測函數了。給表達式 (n2-3n+2)M?(n)-8M?(n) 賦值 n=7,正如承諾的那樣,因為 7 是素數,得出 (49-21+2)· 8-8·30 = 0 。重復一遍表述,作者證明了這個表達式對無窮多個素數中的任意一個都給出零,對任意合數都給出非零值(實際上,嚴格為正值)。 為了從這個無限的素數檢測序列的開頭部分取樣,以下是 (n2-3n+2)M?(n)-8M?(n) 在n = 2 到 49 之間的整數對應的值。 ![]() 作者給出了另外四個素數檢測表達式,它們都是 M?(n), ..., M?(n) 的線性組合。這些線性組合的系數是 n 的整系數多項式,并且他們推測任何這種(麥克馬洪數,整系數多項式)類型的素數檢測表達式本質上都是這五個具有整系數多項式系數的表達式的線性組合。 值得注意的是,這項工作將數學中兩個通常獨立的領域——組合學(分拆,也稱劃分)和數論(素數,也稱質數)——結合在一起。這種聯系背后的原因至今仍不為人知,但意義非凡。“巧妙”、“非凡”和“令人震撼”似乎完全貼切。 感謝馬修·羅素(Matthew Russell,德克薩斯農工大學)對本文的幫助。
https://mathvoices./mathmedia/tonys-take-july-2025/ https://www./article/2487444-complex-knots-can-actually-be-easier-to-untie-than-simple-ones/ https:///pdf/2506.24088 https://www.google.com/books/edition/The_Knot_Book/M-B8XedeL9sC https://www./article/mathematicians-hunting-prime-numbers-discover-infinite-new-pattern-for/ https://www./remarkable-pattern-discovered-behind-prime-numbers-maths-most-unpredictable-objects-79715 https://www.ws/post/mathematicians-discover-clever-new-way-to-identify-prime-numbers-without-dividing/ https://www./doi/10.1073/pnas.2409417121 https://math./questions/4916928/macmahon-partition-function-and-prime-detection-ref-arxiv2405-06451 小樂數學科普:Tony Phillips教授的數學讀報評論2025-06 小樂數學科普:Tony Phillips教授的數學讀報評論2025-05 小樂數學科普:Tony Phillips教授的數學讀報評論2025-04 小樂數學科普:Tony Phillips教授的數學讀報評論2025-03 小樂數學科普:Tony Phillips教授的數學讀報評論2025-02 小樂數學科普:Tony Phillips教授的數學讀報評論2025-01 小樂數學科普:Tony Phillips教授的數學讀報評論2024-12 小樂數學科普:Tony Phillips教授的數學讀報評論2024-11 小樂數學科普:為什么數學家研究紐結?——譯自Quanta Magazine量子雜志 小樂數學科普:為什么紐結在數學和科學中很重要(上)——譯自Quanta Magazine量子雜志 小樂數學科普:為什么紐結在數學和科學中很重要(下)——譯自Quanta Magazine量子雜志
“十杯馬提尼猜想”的證明利用數論解釋量子分形——譯自量子雜志Quanta Magazine 2025科學探索獎Xplorer Prize數學方向大獎授予四川大學呂琦教授——新基石科學基金會 受物理學啟發的新證明探索了無序的邊界——譯自Quanta Magazine量子雜志 2026年3月14日國際數學日主題新鮮出爐:數學與希望——IDM314.org 為何合作是通往數學人生的關鍵——譯自Quanta Magazine量子雜志 ICM2026國際數學家大會受邀報告人名單及詳細介紹(八)【19.數學教育 20.數學史】 ICM2026國際數學家大會受邀報告人名單及詳細介紹(七)【16.控制論和最優化 17.統計和機器學習 18.隨機和微分建模】 ICM2026國際數學家大會受邀報告人名單及詳細介紹(六)【13.組合學 14.計算機科學數學 15.數值分析與科學計算】 ICM2026國際數學家大會受邀報告人名單及詳細介紹(五)【10.偏微分方程 11.數學物理 12.概率論】 ICM2026國際數學家大會受邀報告人名單及詳細介紹(四)【7.李理論 8.分析 9.動力系統】 ICM2026國際數學家大會受邀報告人名單及詳細介紹(三)【4.代數幾何和復幾何 5.幾何 6.拓撲】 ICM2026國際數學家大會受邀報告人名單及詳細介紹(二)【1.邏輯 2.代數 3.數論】 ICM2026國際數學家大會受邀報告人名單及詳細介紹(一)——阿貝爾講座、艾米·諾特講座、全體大會1小時報告嘉賓 新的球體堆積記錄來自意外的來源——譯自量子雜志Quanta Magazine SAMP《科學美國人》數學謎題集錦[20240713 - 20250705每周一題共52題]
薦書通道:《證明的故事:從勾股定理到現代數學》作者:[澳] 約翰·史迪威(John Stillwell)譯者:程曉亮 張浩 數學暢銷書評《證明的故事》(The Story of Proof by John Stillwell約翰·史迪威)
【第7波】10本zzllrr小樂推薦精讀的國內外優秀數學科普書籍【平價優選】【推薦日期2025-3-14】 【第6波】10本zzllrr小樂推薦精讀的國內外優秀數學科普書籍【平價優選】【推薦日期2025-1-27】 【第5波】10本zzllrr小樂推薦精讀的國內外優秀數學科普書籍【平價優選】【推薦日期2025-1-1】 · 開放 · 友好 · 多元 · 普適 · 守拙 · 讓數學 更加 易學易練 易教易研 易賞易玩 易見易得 易傳易及 歡迎評論、點贊、在看、在聽 收藏、分享、轉載、投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