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標志物”,聽著是不是挺嚇人的?但凡誰拿到體檢報告,看到這項指標不正常,心都要提到嗓子眼了:“是不是得癌了?”“我還能活多久?”越想越害怕,整夜整夜睡不著覺。 但實際上,在2024年國家衛健委就發文通知,明確說了不推薦把生物標志物檢測(腫瘤標志物檢查)用于食管癌、胃癌、肺癌這些癌癥的篩查。 而今年,2025年中國抗癌協會編寫的《中國腫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識》里也再次強調:健康人要是沒有癌癥家族史、不吸煙,根本不用頻繁查這個。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 指標升高 ≠ 癌癥 指標正常 ≠ 沒有癌癥 腫瘤標志物,其實就是身體里可能和腫瘤有關的一些物質,有的是腫瘤細胞自己釋放的,有的是身體遇到腫瘤細胞后分泌的。但對于很多人來說,它其實真沒那么靠譜。 就像咱們去菜市場買菜,想挑個好蘋果,光看表皮光不光潔可不行——有的看著挺好,里面可能已經壞了;有的表皮有點斑,其實果肉甜著呢。腫瘤標志物就像這蘋果表皮,不能光靠它判斷有沒有癌。 而官方不推薦它,主要是因為它有三大硬傷: 也就是說,就算真有癌,它可能查不出來;沒癌的時候,它又可能瞎報警。就拿肺癌舉例,腫瘤標志物檢測僅能發現中晚期病例,但低劑量CT卻是可以直接降低31%的死亡率的。 它的作用主要是幫醫生判斷癌癥病人治療效果怎么樣,而不是給健康人查有沒有癌。 花了錢不說,還容易讓人產生焦慮情緒。與其花這錢,不如做個CT、胃鏡、腸鏡,這些能直接看到病灶,靠譜多了。 ![]() 日常生活中,有些情況也會讓指標升高,有時候感冒發燒、肝炎、熬夜、飲酒,甚至食用的一些補品、藥品,都可能讓腫瘤標志物升高。 想要遠離癌癥,與其花錢去做無意義的檢查,做好以下這些事情更有用! 別熬夜,睡夠7小時:每天固定時間睡覺、起床,周末也別太放縱。睡眠夠了,免疫力才強,癌細胞才不容易找上門。 肉別吃太多,種類換著來:紅肉(豬牛羊)和加工肉(香腸、臘肉)吃多了,15種癌癥的風險都會升高。每周吃350-500克就夠了,最好和雞肉、魚肉換著吃。 體重別超標:脂肪會導致炎癥,特別是與癌癥有關的慢性炎癥。其次,脂肪細胞會產生多種激素,破壞體內激素的整體平衡,這有可能增加患癌風險。 吃喝別太燙:超過65℃的湯、茶、粥,世界衛生組織都說是“可能致癌”的。咱們等涼一會兒再喝,不要太著急。 煙趕緊戒了:不光自己別抽,別人抽煙也離遠點。一根煙里就有幾十種致癌物,為了自己和家人,趕緊掐了! 每天動一動:不用非得去健身房,買菜走路、跳廣場舞都行,每天動夠30分鐘,身體才能更結實。 多吃雜糧、蔬菜:這些食物里面的膳食纖維能幫身體排毒,每天吃夠25-30克,比如早上喝碗玉米粥,晚上炒個綠葉菜。 每天保持好心情:老生氣、憋屈,身體里的氣就不通,時間長了容易出問題。長期不良情緒會導致人體臟腑功能失調、內分泌失衡、免疫功能紊亂,還會導致癌瘤形成。 雖然不建議健康人群做腫瘤標志物檢查,但對于癌癥的高危人群,定期體檢是發現癌癥的關鍵。 有些癌癥在癌變嚴重之前,是能通過篩查查出來的。我們曾經整理過全面的癌癥篩查手冊,針對不同的癌癥、年齡,都給出了篩查建議,各位不妨收藏起來,也好方便自己對癥下藥。 體檢是好事兒,但也得選對項目,別花了冤枉錢還受驚嚇。不如把省下來的錢買兩斤好肉,做頓好吃的;或者出去旅旅游,放松一下心情;把生活習慣管好,該做的篩查做好,比啥都強,各位說對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