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0年的某個清晨,克利夫蘭的空氣里還殘留著煤油的刺鼻味。一個年輕人坐在辦公室里,手里拿著厚重的賬本,眼神卻盯著窗外。 他叫約翰·D·洛克菲勒,只有31歲。那一年,他創辦了“標準石油”。 但在別人眼里,他并不是“天才創業者”。他的字跡刻板、說話木訥、甚至看上去有點冷漠。 他沒有卡耐基那樣的激情,也不像摩根那樣帶著金融貴族的風度。他的唯一“特質”,是能熬得下去。 當時的石油行業亂成了一鍋粥。油價一天能跌掉一半,黑心商販到處摻假,火災、爆炸頻發,工人隨時可能被拋棄。任何一個普通人看見這樣的場景,都會本能地后退:太復雜、太混亂、太危險。 但洛克菲勒不。他在日記里寫過一句話:“我喜歡看到混亂,因為混亂意味著機會。” 他從不奢望世界清清爽爽。他學會在混沌里找出規律,在對手的貪婪與恐慌里,發現自己的窗口。別人受不了的復雜,他硬生生扛下來了。 這就是他和別人真正的差距。 01 復雜性是什么? 簡單來說,它是你面對的變量越多,情況越不可控,你就越容易放棄。 大多數人只愿意活在“可控的世界”里。按部就班上班,領一份穩定工資,最好老板說什么就是什么。 因為復雜意味著不確定,不確定意味著焦慮。 但洛克菲勒一生,幾乎就是與復雜性共舞。 石油價格劇烈波動時,他不是抱怨,而是趁低價瘋狂收購煉油廠;鐵路運價混亂時,他不是退縮,而是想辦法談判、甚至設計出“秘密回扣”;行業里充斥著欺詐,他不是憤慨,而是冷靜地計算:“如果別人都在騙人,我就要讓誠實也能賺錢。” 你會發現,他能賺的錢,正是因為他能承受、甚至主動尋找別人承受不了的復雜局面。 這也是財富的底層邏輯:你能賺多少錢,取決于你能駕馭多少復雜性。 02 但承擔復雜性,不只是“精于計算”,更是“熬得住”。 洛克菲勒是出了名的“冷靜”。有人說他血液里流的不是血,而是石油。 在最艱難的時期,石油市場幾乎崩盤,他的賬面資產一天蒸發大半。很多同行破產、跳樓,他卻還能在辦公室里一筆一筆對賬,晚上回家依然跪下禱告。他說過一句讓人印象深刻的話: “我從未依賴運氣,而是依賴于忍耐。” 這份忍耐不是“等風來”,而是能在最嘈雜的環境里維持秩序。 現代人最怕的,不是沒錢,而是面對復雜問題時的心態崩潰: 工作遇到內耗,就想著換工作;投資遇到波動,就急著清倉;關系遇到矛盾,就干脆逃避。 結果是,他們總在“逃離復雜”,卻永遠沒有積累起真正的籌碼。 03 如果說洛克菲勒給現代人最大的啟發,那就是:人生沒有“干凈的路徑”。 所有有價值的事物,都是復雜的。 財富是復雜的,需要你熬過風險和波動;事業是復雜的,需要你處理人心、人性、人事的纏繞;家庭是復雜的,需要你在矛盾和瑣碎中保持長期的愛。 想要“簡單”,就意味著把機會拱手讓給別人。 所以,當你抱怨“為什么賺錢這么難”、“為什么人際關系這么麻煩”、“為什么生活總是一地雞毛”的時候,不妨換個角度想:也許正是這些復雜,篩掉了絕大多數人。 而那些熬過復雜的人,才有資格談“簡單”。 04 洛克菲勒晚年,已經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捐出了巨額財富,建立起現代慈善基金會制度,推動了教育、醫學和科學的發展。 人們常把他看成“冷酷的資本家”,但他留下的一句話,其實很值得今天的人深思: “不要去追求一個完美無瑕的世界,你需要做的,是在混亂中守住秩序。” 這句話,不只是財富的秘訣,也是生活的真相。 05 我想起一個朋友。他在一家創業公司做產品,團隊小,事情亂,每天都在處理突發狀況:需求變化、客戶催促、老板焦慮。 一度他想放棄,說:“太亂了,我受不了。” 后來他換了一份“清爽”的工作,流程清晰、任務明確,但薪水停滯,成長也停滯。幾年后回頭,他才明白:復雜的環境,雖然讓人疲憊,但正是成長和升值的溫床。 你能賺多少,你的格局能有多大,幾乎都寫在你能承擔多少復雜性里。 06 洛克菲勒的人生告訴我們:財富不是靠天賦,而是靠承受力。 復雜性不是敵人,它是門檻。你能不能熬下去,能不能看清亂局里的機會,決定了你能走多遠。 如果你正在經歷混亂,不要急著逃。因為正是在混亂里,你和別人的差距,才真正拉開。 真正的力量,不是逃離復雜,而是把復雜扛在肩上,把它變成自己的機會。
|
|
來自: 碧海藍天kx32di > 《?成事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