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偉人的書信很多,我們也欣賞了不少偉人的書信,但是,這封書信,筆者是第一次見到,恐怕對于很多朋友來說,也是第一次見到,這是偉人寫給楊開智的一封信,從信的內容上看,因其偉人岳母去世而手書此信。 字里行間透著真情實感,感人肺腑,雖然通篇信的內容,我們未必全部認識,但是,從僅僅所認識的字跡,就能夠感受到偉人的那種尊重之情,而字跡書寫,格調完全不同,又一次刷新了我們的認識。 看到這封信上的字跡,筆者的第一感受就是,這封信的字跡,堪稱“天下第一草書”,用最為豐腴的線條,表現出一種最為靈動的狀態,甚為精妙,也再一次刷新了我們的認知。 這封信,一開始,我們就看到了這樣的內容“楊老夫人逝世,十分哀痛。望你及你的夫人節哀”,看到這里,讓人心里泛起了陣陣酸楚,這里的楊老夫人,就是楊開慧的母親夫人向振熙。 雖然這封信中,還有不少的字跡,筆者是認不出來的,但是,依然能夠感受到那種復雜的思想變化,尤其是信中還這樣寫道“葬儀,可以與楊開慧同志——我的親愛的夫人同穴。我們兩家同是一家,是一家,不分彼此。” 看到這樣的內容,讓人淚流滿面,這就是偉人情感,讓人感動,也讓人敬畏,讀著讀著,在我們的腦海中都能夠浮現一幕幕畫面,我們不僅能夠看到偉人整日忙碌的身影,而且也能夠感受偉人心系家人的情懷。 從偉人的這封信上的字跡看,絕對是一種驚艷的存在,我們欣賞過偉人很多書法作品,或者是書寫作品,但是,都沒有一封是這樣的如此飛動的筆墨。 從通篇上看,主要的格調就是一種濃墨重寫的狀態,并且,偶參以小字淡墨,形成了一種非常突出的視覺差,更加突出了一種視覺感受,有著一種震撼力。 有的整個字,都是一種濃墨的狀態,比較筆墨飛動,沒有那種臃腫的感覺,反而卻表現出一種異常的輕快之感,同時,我們也能夠看到,這樣的字跡,往往字形上,也是碩大的。 還有的字跡,卻表現出一種對比感,一個字內容,反而通常作為主筆的豎筆,卻寫得比較纖細,而橫筆卻十分濃重,這種反其道而行之的做法,更加驚艷到我們了。 在我們的印象中,最常用的特點,就是橫輕豎重,而這里恰恰相反,給人一種意外之感,諸如“開”字,就是這樣的處理手法,同時,我們也能夠看到,第一個豎筆,卻寫成了一個非常飽滿的大點形式,十分突出。 不僅如此,通篇布局上,一上眼,讓人有一種錯綜復雜的感覺,其實,我們也能夠清楚地看到,這也是一種縱橫穿插的效果,相互影響,相互融合,是一種情感的宣泄,更是一種真情的流露,讓人佩服。 相信,你看到這封吊唁信,也會有所感觸的,從中我們也能夠感受到偉人的情懷,從這里的字跡看,這里的格調,也是我們從前沒有見過的一種新格調,從而,也讓我們深受啟發,偉人的書法,會因事而發生改變,變化才是不變的道理,不是嗎? 在這封信中,還有一個比較突出的表現,那就是在變化上,也有了一種新鮮感,多處采用了方筆的形式,是一種方圓互施的狀態,這種狀態,相信對你也一定會產生深遠的影響的。 記得分享你的看法,記得關注筆者喲!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