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城全稱開城特級市,位于朝鮮西南部,是僅次于平壤的朝鮮第二大城市。朝鮮位于東亞地區朝鮮半島北部,和中國、俄羅斯兩個大國相鄰,南部和韓國以三八線非軍事區分割,總面積約12.3萬平方公里。 開城靠近三八線非軍事區,距江華灣約20公里,距離朝鮮首都平壤約136公里,距離韓國首都首爾約60公里。開城的歷史價值和戰略價值都非常重要。1948年,韓國和朝鮮分別建國后,開城原本屬于韓國,那么為何成了朝鮮領土呢?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第一,開城歷史意義重要。開城是朝鮮古城,最早建立于百濟時期,名為“冬比忽城”。百濟是朝鮮半島古代政權,位于朝鮮半島西南部,東部與新羅相鄰。唐朝時期,新羅投靠唐朝,公元660年,唐朝聯合新羅滅掉了百濟。公元668年,朝鮮半島進入統一新羅時代,改“冬比忽城”為漢地名松岳郡。到了公元757年,又將松岳郡改為了開城郡。開城是王氏豪強貴族的封地,高麗太祖王建就是出身開城王氏。 王建生于公元877年,當時處在朝鮮半島“后三國”時代,局勢混亂,王建長大后,投奔弓裔,帶領軍隊攻城掠地,成為弓裔愛將,深受信任。但到了918年,王建率領部下起事,驅逐了弓裔,自立為王,建立了高麗政權,弓裔在逃亡的路上被殺。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王建建立高麗王國后,定都自己的家鄉開城,逐漸滅掉了后百濟和新羅,統一了朝鮮半島。此后開城成為了整個朝鮮半島的都城,也叫皇都或者開京。當時高麗還將平壤升格為“西京”,漢城升格為“南京”。 在高麗王朝的建設下,開城成為了朝鮮半島最繁華的城市,當時平壤和漢城的規模和地位都不如開城。到了1392年,高麗大將李成桂推翻高麗政權,建立了李氏朝鮮政權,把都城從開城遷到了漢城,開城地位開始下降。 李氏朝鮮王朝時期,雖然以漢城為首都,但沒有忽視對開城的建設。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清朝戰敗,1895年,清朝和日本簽訂《馬關條約》,承認朝鮮王朝的獨立地位,此后朝鮮被日本控制。1897年,李氏朝鮮王朝第26代國王李熙自稱皇帝,改國號為大韓帝國。1910年,日本迫使大韓帝國簽署《日韓合并條約》,吞并了朝鮮半島。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日本統治時期,將開城改為了開城府。1945年,二戰結束,美國和蘇聯以三八線為界,分別占領朝鮮半島南部和北部。1948年8月,在美國的支持下,韓國建立,1948年9月,在蘇聯的支持下,朝鮮建立。朝鮮和韓國以三八線為界,開城位于北緯38度線以南,當時屬于韓國。 第二,成為朝鮮領土。朝鮮和韓國分別成立后,雙方在三八線一帶爆發了多次小規模沖突。1950年6月25日,戰爭全面爆發。在戰爭初期,朝鮮軍隊進展神速,韓國完全招架不住,不斷向南潰敗。朝鮮一天時間就奪取了開城,6月28日奪取漢城,7月20日占領大田,7月24日占領木浦,7月31日占領晉州,韓國退到了釜山周邊的一隅之地。韓國在美軍的幫助下,守住了釜山一帶。而當時朝鮮已經控制了朝鮮半島90%的土地,92%的人口。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1950年9月15日,美軍在仁川登陸,釜山地區的美軍和韓國軍隊也乘勢反擊,朝鮮軍隊開始向北撤退。隨著美軍的登陸,戰爭局勢發生逆轉,朝鮮軍隊開始潰退,美軍將戰火燒到了中朝邊境。 1950年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參戰。志愿軍參戰后,再次扭轉了戰爭局勢,通過五次戰役,把敵軍從中朝邊境驅逐到了三八線附近。1951年1月4日,中國人民志愿軍攻占了漢城,直到3月14日撤離漢城,但漢城北部的開城,一直處在中朝軍隊的控制之下。1953年7月27日,中朝美三方在板門店簽署了《朝鮮停戰協定》。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根據停戰協定,確定了三八線朝韓非軍事區,即設置一條寬約4公里,長約248公里的非軍事區。這一非軍事區因北緯38度線而得名,但不等于北緯38度線,具體根據當時雙方戰線而定。而開城位于非軍事區以北,屬于朝鮮。由于開城擁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戰略價值,當時韓國非常希望奪回開城,但中朝軍隊也不會放棄開城。就這樣,開城成為了朝鮮領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