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癬是一種以手部生癬,干裂如鵝掌為特征的皮膚病。祖國醫學文獻中有“鵝掌風”、“掌心風”等名。本病多見于青壯年,常始發于單側手背近合谷之處,或手指背處,繼而蔓延及對側,亦有長久僅在一側者。患者多伴有足癬、灰指甲。病程較久,纏綿不愈。 多由外感濕熱之毒,蘊積皮膚;或由相互接觸,毒邪相染而成;病久則氣血不能來潮,皮膚失去榮養,以致皮厚燥裂,形如鵝掌。本病也可由腳濕氣傳染而得。 一、內治 風濕毒邪型 主證:多為潮紅斑片,邊界清楚,糜爛濕潤,時有流滋,白皮撓起,患處皮膚肥厚,舌苔薄滑,質紅,脈彌滑。 辨證:風濕凝聚,氣血失養所致。 治法。祛風利濕,益腎解毒。 方藥:六味地黃湯加減。生地12克,茯苓12克,山茱萸12克,炒白芍12克,麥冬12克,白術10克,當歸10克,丹皮10克,澤瀉15克,山藥30克,柴胡6克,菖蒲6克。 二、外治 二礬湯 白礬120克,皂礬120克,兒茶10克,側柏葉200克。煎湯熏洗患處,每天1~2次。 浮萍醋 浮萍12克,僵蠶12克、防風9克,荊芥9克,生草烏9克,威靈仙9克,牙皂9克,白鮮皮9克,羌活9克獨活9克,黃精9克,鮮鳳仙花一株,食醋1000毫升。將上藥浸入食醋內24小時后,用小火煮沸,濾汁備用。夏天每次浸泡患處30分鐘,拭干后可工作,不要用水沖洗,1劑藥可用5天。 藿黃浸劑 藿香12克,黃精12克,生大黃12克,皂礬12克。用米醋500毫升浸上藥5~7天,去渣,備用,泡手或外擦。 瘋油膏 輕粉、東丹、飛珠砂。上藥研細末,用麻油按10:1比例煎微滾,入黃蠟適量再煎,出黃沫為度,離火,最后將藥粉漸漸投入,調勻成膏。外搽。 潤肌膏 當歸、紫草、麻油、黃醋。上藥加工成膏,外搽。癢者以鮮姜片蘸藥搽。 大楓子油 大楓子、麝香、冰片、硼酸。上藥加工好,外搽患處,每天2~3次。 三、驗方 搓掌丸 大楓子肉500克,核桃100克,豬油100克,白礬10克,水銀6克。上藥搗制成丸,絹包搓患處,每天1次。 五倍子方 20%五倍子膏、五倍子粉20克,凡士林80克混勻即可,每天外搽2次。 癬癥熏藥 蒼術10克,苦參10克,防風10克,黃柏10克,大楓子30克,白鮮皮30克,五倍子10克,松香12克,鶴虱草12克。上藥共碾粗末。再用較厚草紙,卷藥末成紙卷燃煙。熏療皮損,或將藥末撒在火盒上燃熏,每天1~2次,每次每處15~40分鐘。 風仙花醋方 米醋500毫升,白鳳仙花葉汁300毫升,荊芥10克,五加皮10克,煙膠10克,地骨皮10克,明礬10克,花椒10克,楓子肉10克,梧桐葉3片,芙蓉葉3片,皂角莢3個,豬膀胱1個。上藥搗粗末入膀胱及鳳仙花葉汁,煮沸放涼裝入豬膀胱內備用。用法:將病手指或全書或全足伸入裝藥膀胱內,外口扎緊,經24~28小時取出,以溫水洗凈(此時皮膚變白浸嫩)。過兩周脫皮病愈,如不愈可在2月后再行第2次。 四、防護 治療期間不宜用熱水、肥皂燙洗,若伴有足癬、甲癬者宜同時治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