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德綱在成名之后,總是會提起自己之前在所謂“主流相聲”圈子里所遭受的各種排擠和不公正對待; 然后說出那句十分經典的“只有同行才是赤裸裸的仇恨”,以此來表達同一行業的從業者之間往往充滿競爭乃至各種負面影響的情況。 關于他的經歷和表現,有人認為他本人睚眥必報,可能有夸大的成分。 但對于同行以及關系更近一些的同事之間,關系究竟如何,可能很多已經進入職場的人已經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 相對理性、客觀一些的人會認為“職場無真情,同事不深交”,還有相對極端一些的人,則直接表示: “世界上最惡心的關系,就是同事關系,永遠不要覺得會有個別例外,就算有人表現的人畜無害,那也是裝出來的。” 我們不禁要思考:都是一起工作甚至生活的同事,真的如此不堪嗎? 首先我們要清楚一點:并不是所有關系都是值得深交的。 親情是人們最難以避免的關系,是因為這種情感基于血緣、姻緣,帶有很強的“與生俱來”屬性,就是不太親近,最起碼也有基本的情感在。 朋友則基于很多共同的社會生活,彼此之間有后天逐漸形成的情感。 ![]() 但大部分同事之間的關系都沒有太長時間的積淀,不說臨時交往; 即便是相處時間久了,也都只是基于工作而展開的,很多人都會將“同事”和“朋友”作為涇渭分明的社會關系分類來看待。 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時刻記得,同樣的工作帶來的不僅是合作,更有相互競爭和資源的爭奪。 換句話說,很有可能平時朝夕相處的同事,在一些關鍵時刻就會成為自己的“敵人”。 我們比較熟知的歌手張韶涵,在自己如日中天時,邀約不斷、資源拿到手軟; 但當她因為一些事情遭遇事業上的不順時,同在一家經紀公司的“好姐妹”瞬間將原本屬于張韶涵的歌曲、代言和諸多資源據為己有。 所以當職場中出現“香餑餑”時,同事之間就沒有“忠誠”可言。 社會心理學家鮑邁斯特(Roy Baumeister)就曾經針對職場中的資源和競爭有過這樣的表達: “當資源稀缺被感知為'生存威脅’時,道德判斷會發生重構——背叛會被合理化為'必要的自我保護’。” 所以當職場中的同事因為同樣的資源、工作機會和升遷機遇而形成競爭關系時,人們就不會再像平時一樣平和,甚至會顯露出隱藏的“獠牙”。 與此同時,職場不同于日常生活,由于涉及到收入和職位等切身的利益,所以人們的言行都會被一些表演性質的外衣所包裹起來; 整個職場的互動也有些類似于社會學家戈夫曼提出的擬劇論(Dramaturgy)視角下的日常生活: 人們的言行都會區分“前臺”和“后臺”,其內涵會因具體場景而變化,需要聽者多留心。 比如有些例子:當平時關系并不是特別熟悉的同事突然前來關心你的狀況,那么有可能是其打著關心的幌子前來“獲取情報”; 當下班時間到了,你想要離開,卻發現同事們都不約而同的在加班; 在團隊工作中,合作的同事以各種借口將該干的活甩給你干……這些場景都屢見不鮮。 ![]() 尤其是一些交流經驗的過程,你掏心掏肺的將自己的一些技巧作為“禮物”,傳授給自認為關系還不錯的同事; 可能轉過頭去就將其作為“小報告”或者“投名狀”,上報給上級領導和其他同事,成為一杯還給你的“毒藥”。 社會學家博爾坦斯基(Luc Boltanski)更是直言不諱:“職場里每一次慷慨,都是一次隱秘的記賬。” 在這種“禮物-毒藥”的互動機制過程中,職場中的競爭被拆解,并加以算計,成為傷害力更高的“武器”。 當代社會的諸多職業都被高度現代化和資本化的過程所包裝,人們很多時候追求利益至上; 對于平時的相處和交往這種不但不會產生利益,反而會耽誤工作的內容,甚至會有意淡化。 這也導致一些原本就比較重視自己利益的人變得愈發“精致利己主義”,他們會將自己的敵意隱藏在平淡和微笑背后; ![]() 再將“同事”關系作為糖衣,堂而皇之的從他人那里攫取利益。 所以同事關系本身也許沒有什么問題,但越來越多自私自利的人會以此為偽裝,行不齒之事。人在職場,還是需要注意自身的安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