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間兩聯,以動寫靜。尾聯“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是“合”。全詩是“空”字起,“留”字合。
2、畫法入詩法:
(1)王維的山水詩,很注重空間層次感。
“空山”與“新雨”與“晚來秋”都是大空間的布置,進而細化到“明月松間”,再細化到“清泉流石”,再點化以“竹喧浣女”、“蓮動漁舟”,諸多景物層次清晰,有條有理。這種安排布置,在《漢江臨眺》的景物遞推中(前文“環肥燕瘦比三家”章,“《漢江臨泛》與《秋水》”中有分析,在此不贅述)、《終南山》的“太乙、天都、白云、青靄、中峰、眾壑、隔水、樵夫”展現中,都可以輕松感受得到。
(2)線條之美。
“空山”之大線條,“新雨”之小點,“月”之弧線,“松”之直線,“泉”之曲線,“石”之異形,“竹”之直線,“蓮葉、漁舟”之弧線,俱是大自然線條,如在目前。這種線條之美,尤其在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中,得到精彩呈現,成為傳世佳句。
(3)色彩之美。
清淡之色表現山水之美,“空、新、月、松、泉、竹、蓮、歇”純以幽靜之色入詩。對比王維的其他詩作,我們更能體會這個特點。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漢江臨泛》
“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終南山》
“秋日光能淡,寒川波( 一作浪) 自翻”《達奚侍郎夫人寇氏挽詞二首》
“寒空法云地,秋色凈居天”《過盧員外宅看飯僧共題》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
“坐看蒼苔色,欲上人衣來”《書事》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鹿柴》
“谷靜秋泉響,巖深青靄殘”《東溪玩月》
“山寂寂兮無人,又蒼蒼兮多木”《送友人歸山歌二首》
“秋山一何凈,蒼翠臨寒城”《贈房盧氏琯》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過香積寺》)
“湖上一回首 山青卷白云”(《欹湖》)
“青苔石上凈,細草松下軟”《戲贈張五弟諲三首 其一》
以上比較,發現王維慣用“渲淡法”入詩,色調偏空淡。而且,王維偏愛“青綠”之色(或以青綠之字眼直接表現、或以青綠之景物表現),這些特色顯得其詩雖靜亦寂。
(4)“以人點景”法。
山水詩“以人點景”法源于晉以降中國山水畫之“點景人物”。“點景人物”之經典案例莫如“深山藏古寺”——畫“幡桿斜出”、“牌匾偶露”、“掩壁遮垣”等等,不如畫“山徑之中和尚挑水”即可。《山居秋暝》正是用了此種手法,如無“浣女、漁舟”,山水景物之美終歸冷清,又如何能“居”?在王維的山水詩作中,其用到“以人點景”的山水詩約82首,譬如“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終南山》)、“襄陽風日好,留醉與山翁”(《漢江臨泛》)等等。而且更為關鍵的是,我們在統計王維山水詩中“以人點景”所呈現的儒釋道人物比率時,儒家占29℅、佛家占16.4℅、道家占23.6℅。這個比率,讓王維的“詩佛”稱呼,也變得撲朔迷離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