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順左右之心,恐抵斧質之罪,以傷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義,故遁逃奔趙。自負以不肖之罪,故不敢為辭說。今王使使者數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書對。” 當樂毅含淚寫下這封信的開頭部分的時候,他已經知道自己再也無法在燕國有留下去的必要了,他已從當初一個有朝氣活力的年輕人到形容枯槁老者的形象,該和燕國作出離別的時刻。此時,他心力憔悴,滿頭青絲染上了層層霜雪。 ![]() ![]() 樂毅投奔趙國,回到了他曾經的國土,于是趙惠文王把觀津這個地方封給樂毅,封號叫望諸君。同時他還與燕國保持聯系,被派往趙國充當兩國之間的聯絡使者,維系著趙、燕兩國的關系。 英雄遲早落幕,樂毅在趙國度過他的晚年,最終去世于趙國,埋葬在邯鄲城郊的土地上,現在的地址是邯山區大樂堡村附近。 在《畿輔通志》中有記載,樂毅自燕奔趙后定居于此,死后葬于此,后人為了守護墓地逐漸形成村落,最初稱為“ 樂家堡 ”,后來取名樂堡村。 ![]() ![]() ![]() 歷史就是這樣,伴君如伴虎。位高者難窺全局,侍君側如履薄冰、險象環生。 樂毅曾被燕昭王任為亞卿,后升為大將軍,在公元前284年,樂毅率領趙、楚、魏、韓、燕等國家討伐齊國,采用誘敵深入的戰術,派少量部隊向齊軍挑戰,佯裝敗退,引誘齊軍主力出擊。齊軍主將觸子急于求勝,果然中計,率領齊軍主力追擊聯軍。當齊軍進入聯軍的預設陣地后,樂毅一聲令下,聯軍從四面八方對齊軍發起猛烈攻擊。齊軍陣腳大亂,士兵們紛紛逃竄。 樂毅大獲全勝,決定乘勝追擊,率領燕軍深入齊國境內,直搗齊國都城臨淄。在樂毅的指揮下,燕軍如入無人之境,接連攻克齊國七十多座城池。短短半年時間,齊國大部分領土都被燕軍占領,齊國都城臨淄也被樂毅率軍攻破。樂毅進入臨淄后,將齊國的金銀財寶、祭祀禮器等全部運往燕國,燕昭王親自到濟水岸邊犒賞軍隊,封樂毅為昌國君。 燕昭王死后,燕惠王繼位。齊國的田單實施反間計,使得燕惠王讓騎劫取代樂毅為將,并想謀害他。樂毅識破對方陰謀后設法出走,逃回趙國。 ![]() 其實當樂毅寫下第一個字的時候,他心里已經明白了帝王將相的結局了,但他早已深陷漩渦而無法自拔。只有等到離開的時候才明白殘酷是什么,這就是結局。緣分已了,游走各地,最終身老趙國,魂歸他處,與燕國從此天涯陌路,再難相見。 后世的人們,將樂毅與輔助齊桓公的管仲相提并論,管仲輔佐齊桓公成就春秋霸業,樂毅輔佐燕昭王成就戰國七雄之一,留下了許多可泣可歌的故事流傳至今。而今,邯鄲市叢臺公園內有一處專門紀念樂毅的地方,名為望諸榭,清朝雍正時期開始興建望諸君祠,1922年由望諸君祠改建為榭,后來被毀,在1971年重建現在的六角攢尖式仿古建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