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別名錫山。稽考錫山之名,始稱是在周秦之間,西漢之前。 ![]() 周秦時代,在無錫的主要山脈區,即現在的錫山、惠山一帶發現有鉛錫礦。鉛錫,在青銅器時代乃至到冷兵器時代,一直是開采冶煉制作兵器和金屬器件的寶貴礦藏物資,諸侯、官府及軍隊視以為寶。 吳地先人們奔走相告,這山有錫。錫山之名就在這泰伯勾吳古城古吳墟之地,不脛而走,一下子就流傳叫開了,并進而成了這吳地區域一代一代先人牢固的心底烙印。那怕到了秦末,由于無休止無節制的開采,錫山鉛錫礦藏資源殆盡,但這曾經有錫的錫山,以及“錫山”這一故吳墟地域的代名詞,卻永恒承繼在一代又一代無錫人的心頭。 先秦時代,除了無錫錫山,江南越地還另有一座因出錫而名的錫山,在浙江會稽那里。(見《越絕書》) 到了東漢明章年代,一說是晉代,西域高僧慧照來到無錫錫山即現在的惠山開山傳經,后人感念他的功德,就依他的法名,把他傳經坐化之山稱為慧山。又因慧與惠通,今稱惠山。 無錫的先人們不愿丟掉這錫山的母名,也是無錫的象征之名,就把先秦以來原先的無錫山脈統稱的“錫山”,歸為慧山東峰的小山,單獨稱為“錫山”。這也就如先秦以來的無錫山脈統稱官方名“歷山”,隨著慧山等山名的單獨命名,而將原先的歷山名,歸為位于慧山西峰的,本有傳說舜耕之地的舜山(又與相連的柯山合稱的舜柯山),而單獨稱為“歷山”。 錫山與慧山,歷山與慧山,異曲同工。錫山、歷山在先為母,但后來子山慧山稱大,原來的母山名錫山、歷山就只能屈居東西二端的偏安一隅了。 明代邵文莊公(1460—1527)《慧山記》卷四·雜考第十四,撰有這錫慧之辨: 邑之山莫大于慧。錫為東峰,在第一峰前。精華所萃,而產錫焉。主客之論,將何施哉?由是觀之,利不利之說不必辯矣。” ![]() ▲邵寶《慧山記》卷四雜考 清代大學士鄒炳泰(1741—1820)《午風堂叢談》卷八,有對此專論: ![]() ![]() 邵寶和鄒炳泰二位前賢都不認可,無錫方志所謂地理家言(實際是堪輿術),山高者多,低者為主,故錫山為主山的說辭。錫山為無錫的主山,是因為出錫而名,為無錫的總山,是封域之鎮。 實際上,所謂地理家言,是出自堪輿術著,西晉郭璞《葬書》外篇:“眾山俱小取其大,眾山俱大取其小。”那是古代對選擇葬地的方術,與一個地域的主山與否無關。 ![]() ▲郭璞《葬書》 四川眉州彭山也有這同樣的說辭,眾山皆高,卑者為尊,彭山為小為主,并以名縣。也不知道無錫與彭山誰抄誰的作業?不過彭山那邊要比我們無錫好一點,歷史上他們早就說明,彭山是因相傳彭祖隱居于此山而名。有大名鼎鼎的彭祖,而作為一地的主山,并名以為縣,就自然順理成章了。而我們無錫卻還在一直固守“眾山皆高,低者為主,故而錫山為無錫主山”的陳詞,卻對邵文莊公、鄒大學士二位前賢的諄諄箴言視而不見! ![]() ▲《彭山縣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