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有云:“人之所有者,唯血與氣耳。”若將人體喻為一座精密運作的機器,氣血無疑是驅動其運轉的核心能源。 你的氣血足嗎? 日常生活中,若你時常感到疲勞不堪,言語間稍顯氣短,睡眠質量欠佳,觀察下眼瞼和指甲的顏色是否變得較為淺淡,或是女性朋友們發現自己的月經量偏少,這些細節之處,往往能反映出你氣血的真實狀態,這些都可能是氣血不足的外在表現。 氣血不足怎么辦?古人有一個超級簡單的法子——金剛坐。 金剛坐又稱跪坐,是打坐姿勢的一種,同樣也是一個養生引導術。 它不但可以引血下行、盤活全身的血液,還能養肝、補腎、護胃。 每日抽空練習跪坐,能為身體帶來諸多益處。 01 跪坐的諸多益處 1 涵養氣血,活化循環 中醫理論認為,人體之氣的充盈與節制使用是保持精力的關鍵。通常,人體氣血多匯聚于上半身,難以觸及腳底。而跪坐之法,恰能“引血下行”,將氣血引導至下半身,實現“養氣”之效。從生理學角度看,跪坐還能減少下肢血液供應,促使血液加速回歸肝臟與心臟,便于心臟將血液泵送至全身,滋養每一個細胞,使精力更加充沛。 2 疏通經絡,喚醒活力 跪坐時,腿部前方的肌肉緊繃,有效拉伸了循行于此的足陽明胃經。此經為多氣多血之經,具有疏通經絡、喚醒身體活力的作用。 3 調和脾胃,固本培元 膝蓋下方左右兩側的凹陷處,分別是犢鼻穴與足三里穴的所在,是胃經的主要養生穴位。跪坐能刺激人體的胃經、脾經與肝經,保持其通暢無阻,從而調和脾胃,固本培元。 4 延展脊柱,重塑體態 跪坐能保持脊柱的中正,為臟腑的工作創造有利條件。同時,它還有助于拉伸腿部及膝關節周圍的肌肉,增強下肢的柔韌性,改善血液循環。此外,適當的跪坐還是膝內翻、骨盆前傾等不良體態的有效矯正訓練方法。 02 如何正確地跪坐呢? 明代文學家胡文煥在《養生方導引法》中詳細記載了跪坐的具體方法,其要點在于:先正坐,并膝頭、足;初坐時,足指相對,足跟外扒;坐上后,欲求安穩,須兩足跟向內相對。 ![]() 具體步驟如下: 在開始跪坐之前,若腳踝較硬或腳趾容易抽筋,需先活動踝關節,做好熱身。 在地上鋪設一個稍軟的墊子,雙膝并攏跪坐,腳跟也盡量并攏(若腳跟無法并攏,可適當分開)。 臀部輕輕坐于腳掌或腳踝上,找到舒適的狀態,但避免將全身重量直接壓在腳后跟上。 慢慢向上延伸脊柱,利用大腿肌肉的力量將上身撐起,保持上身端正挺拔,雙臂自然下垂,手放于腿上。 跪坐時,你會發現呼吸比垂足而坐時更為順暢。此時,配合腹式呼吸法,使吸氣更深更長,有助于補肺氣、養腎精。 跪坐可以每日練習,但時間不宜過長。初學者每次以2~4分鐘為宜,若感到膝關節不適,應及時變換姿勢。 需要提醒的是,對于下肢靜脈曲張或骨質疏松的人群,不建議嘗試此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