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與石的界限,比你想象的要微妙 ![]() 說起玉石的定義,《辭海》給出的解釋倒是簡潔明了——“溫潤而有光澤的美石”。這個定義看似簡單,卻道出了玉石區別于普通石頭的精髓所在。 ![]() 中國人對玉的喜愛是寫進血里的。《易經》中的謙卦,是這么說的:“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溫潤如玉的描述,源于《詩經》中的描述:“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要說中文真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幾乎可以概括我們對美的想象:美酒叫玉液,佳肴稱玉饌,妙語是金玉良言;亭亭玉立、珠圓玉潤、金科玉律,處處“玉在其間”。 ![]() 在古書里人死含玉、貴胄玉衣,活人佩玉、廳堂擺玉,玉不僅是器物,更是秩序與禮的化身。禮與器之外,玉也常被拿來比照人心。比如“君子比德于玉”,說玉有“五德”,說“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說“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這不是把石頭神化,而是借物言志,把對“美與善”的期待,寄放在一塊“溫潤有光澤”的石頭上。 ![]() 和玉大叔突然想起《鴻門宴》中的一個細節。劉邦赴宴時雖然時間倉促,卻精心準備了兩件禮物:送給項羽白璧一雙,送給范增玉斗一雙。為什么是玉器?因為在那個時代,玉代表著最高的敬意和誠意。白璧象征純潔忠誠,玉斗(酒器)表達晚輩對長輩的尊敬。這兩件玉器,傳遞的不僅是物質價值,更是復雜微妙的政治信息。范增舉玉玦示意項羽下決心的情節更是印證了這一點,玉玦的“玦”字,本意就是有缺口的玉環,暗示“決斷”之意。一塊小小的玉,在歷史中竟然承載了生死攸關的暗號。 ![]() 在專業的寶石學分類中,玉有著嚴格的定義體系。狹義的真玉概念,主要指和田玉(軟玉)和翡翠(硬玉)。這兩類玉石不僅具有優異的物理性質,更重要的是承載了深厚的文化內涵。權力的象征,也寫在玉上。天子執玉板,諸侯執圭,國君掌玉璽,玉成了禮制的外化——制度一久,文化就生根。那塊名噪古今的和氏璧,能“抵得上十五城”,不是因為它的礦物價值高到天上去,而是因為它被整個社會共識賦予的意義。 ![]() 翡翠則是另一個傳奇。雖然翡翠大規模進入中國是在明清時期,但它很快就征服了中國人的審美。翡翠的美更接近女性的柔美,強調水靈通透,那種翠綠欲滴的感覺,仿佛凝聚了春天的生命力。而和田玉的美則更偏向男性的沉穩,講究的是內斂含蓄,精光內蘊。 ![]() 廣義的玉石概念就更寬泛了。按照寶石學的定義,凡是具備“美麗、稀缺、耐久”三個特性的天然礦物集合體都可以稱為玉。這就包括了瑪瑙、玉髓、南紅、戰國紅、黃龍玉、金絲玉等等。為了保證耐久性,一般要求玉石的摩氏硬度在6以上,但根據傳統習慣,一些地方玉種即使硬度略低,也被歸入玉石行列,比如岫玉、藍田玉、獨山玉等。單晶寶石如鉆石、紅藍寶石、金綠貓眼、祖母綠、尖晶石、托帕石、碧璽、水晶等;多晶集合體就落在“玉”的范疇,翡翠、和田玉是其中代表。 ![]() 中國傳統認定的四大名玉——新疆和田玉、河南獨山玉、遼寧岫巖玉和陜西藍田玉,各有千秋。和田玉以溫潤著稱,獨山玉色彩斑斕,岫玉產量豐富,藍田玉歷史悠久。這么多的品種,現代檢測不需要像古人一樣“閉著眼聽音色”。 ![]() 正規鑒定中心會在幾個小時內給出結論,綜合重量、密度、硬度、折射率等指標,判斷材料歸屬與處理情況。新手想省心,這是最直接的辦法。等真的走到收藏升級、競拍競買,才明白“把證書做好”是多么省事的一步。“黃金有價玉無價”這句老話,道出了玉石價值的特殊性。同一塊玉,在不同人眼里價值完全不同。有人看重它的投資屬性,有人珍惜它的文化內涵,有人單純喜歡它的美。 ![]() 這種多元的價值觀,恰恰是玉石收藏的魅力所在。和玉大叔見過太多急功近利的收藏者恨不得玉石變身期貨,今天買明天就想翻倍,結果往往上當受騙。真正的收藏,需要時間的沉淀,需要知識的積累,更需要一顆平常心。 玉,為什么會像老師一樣“教人” ![]() 把時間拉得更長一點,玉更像一位沉默的先生。千萬年的靜修,耐得住沉寂、扛得住壓力,肌理在生長中自我打磨,最后呈現出“柔、溫、安、清”的氣質。你把它握在掌心,心性會慢慢穩下來。喜歡它,不一定需要理由;靠近它,就好像給靈魂安了一處靜處。 ![]() 和玉大叔常把“敬畏”與“喜歡”放在一起說。敬畏,是敬那份可遇不可求的時間與秩序;喜歡,是喜歡在玉里照見的自己——不急不躁、清澈通明。玉為媒,慢慢地,人的言行也會向著“含章懷德”靠過去。這不是說“戴上玉就變好人”,而是日常里一次次從容的提醒,久而久之,氣質里就多了一點溫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