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大賽是不是檢驗一個人書法水平的最好平臺?對于這個問題,是近年來書法界所討論的一個重要話題。有的人認為,書法大賽是最公正的比賽渠道,每個書法愛好者將自己精心打造的作品投稿到此,就會受到許多評委的觀看和點評,凡是被入展的作品,都是好作品。反而,自己寫得再好,也不會受到大家的注意,因此,這個平臺才是最好的檢閱臺。 但也有人給出了完全不同的觀點,他們認為,有的人為了入展,成為書協(xié)會員,就不惜一切努力,去在技法水平上大做文章 ,只要技法過著了,入展也很容易,因為書法大賽并不會考察一個人的其它成就,例如文章素養(yǎng),而當代書法大賽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在面試時,出上一些古代文學試題,這其實根本解決不了文章素養(yǎng)的問題。那么,書法大賽究竟能不能更好地檢驗一個人的書法水平?它還存在哪些問題?下面看看一位書法評委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 這位評委說,書法大賽是當年為了促進人們學習書法、檢驗學習效果而舉辦的活動,幾十年過去了,它究竟反映出了什么問題?其實,從歷年來的書法大賽上的入展作品來說,它們大都是過于重視技法,而缺少格調,注意這里說的格調,其實就是指作品背后所反映出來的作者的文化修養(yǎng)問題,你可以看看,當年王羲之的書法,其實就是反映了魏晉時期的瀟灑風流之氣象,像一個翩翩君子,風流瀟灑,這是人家的格調。顏真卿也是一樣,他的作品正如他的人品一樣,胸懷寬廣,具有正大氣象。 而書法大賽上的入展作品,則是一味地重復古人,把古人的技法不斷地、反復地使用,這方面都是千篇一律地在作品中表現著,但如果要從字的背后去尋找一個精神世界來,根本看不到作品反映出了什么,作品顯得很單一,少境界,沒氣象,只能說是獨立地一個字一個字地組合著,但我們如果要看古人的作品,人家都會從各個方面讓人感受到一個人、一個時代的精神風貌,這就是有格調和沒格調的最大區(qū)別。 那么,一幅好的書法作品究竟是什么?無非就是技法和格調的組合體。以前蘇東坡說過,好作品是道與技的所組成的。這里說的技,就是技法,而道,就是指作品的格調與氣象問題。好作品沒有技是不行的,有了技,沒有道更是不行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書法大賽上的作品,其實缺失的就是道的問題,換句話說,當代書法大賽,只重視了技法的表現水平,而忽略了“道”這個更為重要的問題,這就是書法大賽所存在的不足之處。 正如一些書法愛好者所說,取消書法大賽是最好的解決之道,因為書法大賽當時的初心就是為了促進人們學習繼承這一傳統(tǒng)文化而舉辦的,但現在,各類高校都有書法這個專業(yè),這就足夠了,并沒有必要去舉辦書法大賽,也沒必要去加入書協(xié),有什么意義嗎?放棄取消這類組織才是最好的辦法。 對于書法大賽上的入展作品,它究竟有沒有格調?書法大賽上又如何才能考察一幅作品的格調與氣象?取消書法大賽能不能解決這些問題?大家還有哪些看法?歡迎在評論區(qū)發(fā)表觀點,一起討論。 注:文中圖片與文章內容無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