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館藏的王穉登《行草書游虎丘詩卷》,以29.1×333.5cm的紙本長卷,將明代文人游虎丘的閑情與筆墨的靈動纏在了一起。這卷行草書不似他藏于故宮的《知希齋詩軸》那般沉斂,倒像把虎丘的泉聲、石影都揉進了筆鋒里,讀來滿是吳地文人特有的疏朗氣。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王穉登是明中后期吳門書壇的'后勁',雖不及文徵明、祝允明名聲顯赫,卻最得吳地山水的'閑骨'。這卷詩卷寫的是游虎丘的即興之作,詩里沒什么激昂辭藻,多是'石徑穿云細,松濤入寺涼'這類淺白的景致描摹,連記飲酒的'杯行隨落景,巾倒任斜光'都帶著幾分不管不顧的自在。想來他寫這卷字時,許是剛從虎丘山下來,衣上還沾著劍池的潮氣,提筆便把山上游賞的松弛勁兒全潑在了紙上。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看筆墨更有意思。他的行草不追狂放,卻勝在'活'。起筆時'游虎丘'三字還帶點楷書的端穩,像剛踏上山徑時的緩步;寫到'泉分千澗落',筆鋒忽然松了,連筆如流泉繞石,'落'字末筆輕挑,竟真有水滴墜崖的輕俏;中途記與友人談詩,'笑指苔痕字'幾個字擠擠挨挨,墨色也濃淡不一,倒像說話時眉飛色舞的模樣,哪還有半分作書的刻意?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最妙是墨色的變。長卷一路寫來,濃墨處如虎丘古柏的深影,淡墨處似山巔的薄霧,偶有飛白,竟像石階上被游人磨亮的青苔。明代行草多講'態',有人求險,有人求勁,王穉登偏不,他就順著詩里的山水走——詩寫'塔影搖空碧',他的筆就跟著'搖',橫畫帶點斜勢,真如塔影映在波里;詩到'歸鞍帶晚香',筆鋒忽然緩了,墨也沉了,像暮色里慢慢下山的腳步,連收尾的'穉登'二字,都寫得輕悄悄,怕驚了山間的晚意。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卷尾雖無明確紀年,卻能看出是他中年手筆——少了早年的拘謹,還沒染上晚年的沉滯,正是筆隨心走的好時候。那時他在吳門文壇已有些名氣,卻總愛往山水間鉆,這卷詩卷哪里是在寫字?分明是把虎丘的一日游蹤、幾分閑情,都腌進了墨里。后世看這卷字,不只能見筆墨功夫,更能瞅見明代吳地文人的日子:不必追名逐利,尋一座山,會幾個友,寫幾句詩,再用筆墨把山水意留住,就夠了。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如今再展這長卷,仿佛還能看見四百年前的虎丘山:石徑上有個搖著扇子的文人慢慢走,他剛吟完一句詩,轉頭就把那山風、泉聲,全寫進了紙上。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