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第九十一卷 晉紀十三 東晉·晉元帝太興三年(公元320年) 【原文】
【譯文】 譯文太長,略過 【解析】 高段位的領導,用人從來不是看這個人的能力如何,而是看重用這個人能夠給自己帶來什么。 “用”這個字,帶來的東西,往往有三層含義。 其一,此人本身能給自己帶來什么。 這是最直接的使用價值,與這個人的個人能力有直接關系。 其二,用這個人這個動作能夠給自己帶來什么。 這是榜樣或信號價值,即通過用這個人釋放了什么信號。 其三,用這個人有什么資源能夠為自己所用。 這個是間接價值,即這個人或許什么本事都沒有,但他背后有一些資源,你用他,這些資源可以為自己所用。 透過這三層含義,再看上面材料,你就會先發現什么叫做人性現實。 彼時,石勒勢大,吞并并州、拿下幽州,更趁著段部鮮卑內斗,將與自己敵對的段匹磾所敗一通狠捶,于是就有了上面的材料。 段匹磾和邵續聯合在一起,共同抵抗石勒。 但沒成想邵續被俘虜了,于是石勒將其軟禁,試圖讓其服軟投降。
石勒這個人能從奴隸出身干到如此事業,能力、眼界是不一般的。 石勒知道,打天下容易,打治理天下不是靠刀子,而是要有文化人來幫忙。 古代基層治理,皇權不是不想下鄉,而是下鄉的成本極高,相比起你征收的三五斗米,你直接派人去收稅,中間的損耗就極大。 于是,朝廷普遍是皇權管到縣,然后把末端治理讓渡給了地方的宗族、鄉紳、胥吏、豪強等勢力,而朝廷只管收稅,相當于是包稅制。 石勒要治理地方,就必須要借助地方勢力,在政治上俗稱統戰。 統戰一般來說,無非是三招。 高官厚祿誘惑、樹立榜樣吸引、禮遇表態慕賢。 對于上面材料題到的邵續,石勒并不缺如他一樣有才的人,所以石勒對更重要是借此傳遞一些信息。 一方面,邵續的厭次城還沒有攻下來,給他如此禮遇能瓦解守軍斗志。 另一方面,石勒需要通過禮遇邵續來表達自己對忠臣的敬重,以此強化忠誠在石勒集團中的忠誠思想。 再一方面,邵續所在的厭次是晉朝在北方最后的地盤,石勒通過邵續有標榜、宣威的意思。 所以,邵續對于石勒而言,重點不在于他本身,而在于石勒可以拿他來做文章。 在晉書中你可以看到,石勒對邵續是各種禮遇、感嘆,總之就是把邵續捧得很高,表現自己對邵續各種器重苛求,但轉折來的很快。 公元320年,厭次被攻陷,段匹磾、邵續之子邵輯、侄子邵竺被俘,沒多久,石勒就將他們和邵續一起給殺了。 之所以轉變來的這么快,背后的關鍵就在于邵續所在生態位的消失了。 之前石勒有一個生態位需求,用來對中立地方士族進行統戰的,邵續正好能放到這個生態位上,這個和邵續本人是否愿意無關。 彼時厭次沒攻破,邵續不死,就能削弱厭次的斗志,殺了只會激發厭次上下同仇敵愾給石勒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而且,厭次的存在宣誓著晉朝已讓在堅守北方,雖然大勢已去,但好歹也給一些終于晉朝的人一些期望,表明朝廷還是在努力的。 當厭次被攻破,表明晉朝在北方努力徹底泡湯,而晉朝勢力也淪為地方政權,原本那些心向晉朝的地方勢力,心里壓力、顧忌、念想轉變,石勒統戰他們的難度大大降低,這也意味著邵續存在的生態位徹底消失。 所以說,這個時候留著邵續一點意義都沒有了。 邵續依然不愿意投降,且又無法從他身上榨出什么油水,自然是送邵續等人上路。 所以,對邵續禮遇的石勒,殺邵續一家的也是石勒,沖突嗎?一點都不沖突。 因為,用的上你的時候,自然是小甜甜,用不上的時候,不叫牛夫人叫什么? 【閑扯】 上面這材料很簡單,人性的現實淋漓精致。 你這輩子會遇到很多喜歡你的人,但絕大多數人并不是真喜歡你、在乎你。 他們只是因為在某一段時間,他們需要你身上某個對他們有用的東西。 這個階段一過,你對他們就再無價值。 于是,過往對你的好,自然要收回,而這個時候大多數人可能還呆在原地會想,怎么他變的冷漠生分了、怎么他不聯系自人了,是不是他太忙忘了自己。 所以,誰才是哪個清醒的人? 就像上面材料中石勒對邵續就是典型。 如果不去談論朝廷大義,邵續最好的做法就是投降,然后勸降厭次城。 這樣邵續的生態位從統戰吉祥物轉變成投誠歸義好榜樣,又能繼續吃生態位紅利。 因為邵續給了石勒留著他、繼續用它的新的價值預期。 當然這只是假設,而歷史沒有假設。 如果說,你和別人的關系,是因為你提供某種價值而存續,那么因此而生,必然也因此而亡。 當對方對你價值需求轉變亦或者有更具性價比的平替存在,你和別人的關系走向消亡就是必然。 這基本上是一種必然的趨勢。 而對這種趨勢最好的辦法并不是對抗,而是利用另一種人性趨勢。 主動經營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一方面,你并不是非他不可,你不要讓誰成為你的唯一選項。 另一方面,讓自己的價值多元化、稀缺化、提高別人對你的價值需求。 畢竟,人們最舍不得放棄的,永遠都是那些能帶來獨特價值的稀缺資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