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我去了百度智能云大會現場。 沈抖一上臺,拋出一個很直白的判斷:我們正站在「智能經濟時代」的起點。 三十年前,互聯網的核心是「信息流通」,它徹底改寫了人類社會的效率。今天,沈抖說,我們走到了智能體的時代。 為什么是智能體?它和傳統互聯網的區別到底在哪? 如果說,互聯網把人和信息連起來,那么,智能體,就是把人和「結果」連起來。 在互聯網的邏輯里,信息是關鍵資源。你要查天氣,得自己打開APP,看氣溫、降水;你要買東西,得自己比來比去,挑選下單。 互聯網的作用,是讓你「獲取信息更快」。但最后的判斷和執行,還是得靠你自己動手。 智能體的邏輯完全不一樣。 你只要問一句「明天要不要帶傘」,它會自己去查天氣,結合你的出行時間、地理位置,最后直接告訴你「要帶」。 說白了,它替你把整個流程都走完了,給你一個能直接用的答案。 沈抖在臺上說,未來幾乎每一個場景、每一個崗位,都會出現不止一個智能體,甚至可能有幾十個。聽上去有點夸張,但換個角度想,其實挺好理解。 想象一下,你開了一家小咖啡館。 在互聯網時代,你需要做的事情是:建個公眾號,把菜單放上去,接入外賣平臺,再做做廣告。互聯網幫你解決的是「讓別人找到你」。 但在智能體的時代,你會有一整套「虛擬員工」:
這些智能體各司其職,像團隊一樣協作,比過去幾個人維持的小店運轉快得多,也穩得多。 所以,這就是互聯網和智能體的根本區別:
互聯網讓你更快接觸到信息,但信息越多,人反而越累。智能體出現,要幫人把問題拆開、資源整合、任務執行,最后交付一個結果。 換句話說,互聯網價值在于「讓你更快知道」,智能體的價值在于「讓你不用自己動手」。 這也是為什么沈抖敢說,AI創造的價值會遠遠超過互聯網。因為互聯網解決「溝通和連接」,而智能體要解決的是「生產和經營」。 一個讓人看見世界,一個能直接替人把事情辦了;當每個環節都可能被智能體接管,企業的運轉邏輯就會被徹底重構。 所以,這才是「智能經濟時代」真正的含義。 智能體很厲害,但很多人會問:這么復雜的AI,靠什么才能跑起來? 沈抖的意思很簡單:給它裝上「四個輪子」:算力、模型、數據、治理。這四樣缺一不可。 什么是算力? 算力是發動機。馬力夠不夠,直接決定了這輛車跑得快不快。大模型為什么這么燒錢?因為它要不停地算,算得慢了,體驗立馬崩。 百度在這塊干的活,就是把「車的發動機」換大、換穩。 比如: 網絡要更快,機器之間得能高速對話;卡和卡之間要配合好,不能有的拼命跑,有的在干等;推理階段也得順,最好是你剛提問,它就能立刻吐出第一個字,而不是讓你盯著屏幕發呆。 說白了,核心在解決一個問題:別讓智能體「卡」在那里,要讓它隨時都能跑起來。 有了算力,還有什么?模型。 因為模型像車的設計圖,是變速箱。模型作用,決定AI能不能聽懂你、能不能把任務拆開來完成。 這兩年大家總聽到一個詞,「強化學習」。別被嚇到,其實特別直白:就像養寵物,做對了給點獎勵,它就會更快學會。 AI 也是這樣,光背書沒用,它得在真實反饋里反復試錯,才能越干越聰明。 另外,模型不是越大越好。大模型通用性強,但有些場景更適合「小而專」的模型。比如銀行要做風控,用一個專門為金融訓練的小模型,效果可能比巨無霸更好,還便宜。 有了模型,自然離不開數據;數據是燃料。你油箱里沒油,車肯定跑不動。油要是臟了,還可能熄火。 現實里,很多團隊都卡在這一步。沈抖在現場說:很多公司做項目,50%~80% 的時間,其實都耗在數據治理上——采集、清洗、標注、版本管理……光整理數據,就能把人累趴下。 所以,百度現在把這部分做成工具化,幫開發者把「臟活累活」自動化;這樣大家不用天天陷在表格里,而能專心琢磨怎么讓智能體更聰明。 換句話說,智能體再厲害,沒有干凈、充足的數據,也只能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最后一個輪子是治理。這聽上去抽象,但特別關鍵。為什么? 請你想象一下,路上如果沒有紅綠燈、沒有交規,車再快,也遲早撞一起;AI 也是這樣。沒有監控、回溯、權限、安全這些機制,它隨時可能出錯,出了問題還查不到。 沈抖說:要把 AI 當作「真正的生產系統」來管。 所以,給智能體裝了全套「黑盒可視化」:輸入了什么、怎么算的、哪一步慢了、最后為什么得出這個結果,都能追蹤;再加上企業級的權限和安全,AI 才敢真正進廠、進店、進業務。 所以,過去上云更多為了「省錢」,不用自己買服務器了;現在,AI 跑在云上,直接幫企業創造價值。 如果這四個輪子合起來,就對應一句話: 算力,讓AI不掉鏈子;模型,讓AI更聰明;數據,讓AI有東西可學;治理,讓AI敢放心用。 說這么多,聽起來很厲害,有沒有案例呢?當然。 先說制造業。大家都知道,制造業有個特別麻煩的事:標準作業流程(SOP)。 一臺機器怎么裝,一道工序怎么走,以前都得靠老師傅手把手教,新人學起來慢,還經常出錯。出一次錯,輕則返工,重則整條生產線停擺。 現在,有了智能體,做法完全變了;工廠只要上傳一段「正確操作的視頻」,AI就能把流程拆開,自動生成一份SOP。更厲害的是,它還能在現場「盯著你」,發現錯誤馬上提醒。 沈抖在現場親自演示了一個例子: 工人戴上手套,開始組裝散熱風扇。結果裝反了。以前這種情況,往往要等質檢才發現,前面幾十個產品可能都已經錯了。 但智能體當場就喊:「步驟錯誤,請檢查。」工人一改方向,馬上過關。 看起來是個小細節,但背后意義很大;在制造業,每一個小錯誤都會累積成巨大的成本。AI把SOP生成和錯誤檢測自動化,等于是「實時質檢員」+「新人培訓師」合二為一。 換句話說,過去工廠靠經驗傳承,現在工廠有了「數字老師傅」;它不知疲倦,不會走神,永遠在幫你把關。 另一個讓我印象很深的案例,是教育。 很多人學英語,最大痛點是開不了口;對著冰冷的課本,很難有學習的氛圍;對著普通AI口語工具,總覺得怪怪的,像在和一個機器人說話。 百度這次玩了個新花樣:直接請「吳彥祖」來當你的口語老師。 在現場,沈抖直接和「吳彥祖」對話學英語。 演示中,沈抖說,Would you please study every day?AI立刻回答:「這樣說不太自然,母語者會說 study hard to make progress every day。」 太逗了。更有意思的是,它還會根據學生的水平調整難度。 如果你剛入門,它就跟你練簡單句,糾正發音;如果你已經能聊復雜話題,它就拋出更難的問題,幫你練邏輯和表達。 而且別忘了,這里還有個加持點:吳彥祖的「虛擬形象」,學生面對的是自己喜歡的明星在耐心陪練。 這點很重要,因為學習不是光靠知識,還需要情緒。一個熟悉又親切的虛擬老師,會讓你更愿意開口,也更容易堅持下去。 這就是智能體和過去AI工具的區別,有了人設,有了互動感,學習成了更自然的交流。 除了教育,還其他案例嗎?比如:零售業。 零售行業節奏有多快?每天要盯門店數據、看市場趨勢、分析對手價格,一旦慢半拍,可能就被競爭對手搶走顧客。 以前這些活,基本得靠分析師團隊,一個星期才能出一份像樣的市場報告。現場演示里,他們讓一個零售企業的管理者提了個需求:
結果,AI智能體主動規劃,幾分鐘就生成了一份圖文并茂的市場報告。 對零售企業來說,這能直接決定生死的效率差,因為快一步,就可能提前抓住一個爆款;換句話說,智能體在零售業的角色,是「決策助理」。 當然,這是冰山一角。 像汽車行業的客服,或者游戲里的NPC,也都已經開始用上智能體了,這里我不細說了。 今天現場真正打動我的,是看到百度智能體,已經實實在在落到生產、學習、經營這些場景里,像一股「新型勞動力」一樣在發揮作用。 案例一個比一個炫,但問題是:百度為什么要下這么大功夫?真正想抓住什么? 沈抖在臺上給出的答案很直接:要讓「云」完成一次角色轉變,從過去的成本中心,變成未來的價值中心。 過去企業上云為了省錢,今天這個理由已經撐不住了。因為智能體要進廠房、進課堂、進商場,直接參與生產和經營。 那上云的目的,變成了要直接幫企業多賺錢,智能體得和業務綁在一起,成為企業的新引擎。再直白點,云要變成新的「操作系統」。 為什么是百度? 一方面,百度手里有厚實的 AI 積累。文心大模型這些年在不斷進化,從理解能力到推理速度,都在持續升級。 今天的發布會上,還帶來了一批新東西:更快的推理引擎、更靈活的行業小模型,還有一整套給企業用的智能體開發工具鏈。 沈抖強調,這些是圍繞算力、模型、數據、治理四個底座做的工程化打磨,不需要炫技。 另一方面,百度有場景。 制造業的 SOP、教育里的虛擬老師、零售的市場報告、汽車客服,這些是百度智能云已經跑通的案例。 換句話說,百度要把 AI 打包進企業的日常運轉里,和其他云廠商相比,百度走的路線更「智能優先」,一開始就把 AI 放在云的核心位置。 所以,回顧信息化時代,企業上 ERP、CRM,是為了讓信息流通;到了智能體時代,要解決的就是「誰來幫我決策,誰來替我執行」的問題。 沈抖反復提到一句話:云智一體,智能優先。 背后意思是,未來企業不會再把 AI 當作外接的工具,而像電力、水一樣,嵌入到每一個環節,成為新的操作系統。 從上午的發布會也能看出來: 不管是計算底座的升級,還是行業模型的推出,或全鏈路數據治理和多智能體協作框架,百度,都在拼命搭建一個「企業智能化的基礎設施」。 說到底,它要做整個智能體生態的底層。 所以,當百度反復強調「云智一體」時,在提醒大家:智能體正快速變成新的生產力;誰能更快一步,把它變成自己的操作系統,誰就能在下一個周期占到先機。 低調的沈抖,回來了。 和去年見他時,場景不一樣了,整個人看上去更挺拔,感覺最近有健身;這次,他帶著算力、模型、數據、治理這些底層能力的升級,還有對「智能體時代」的回答。 問題是:企業準備好了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