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不必言盡 有些人是很聰明,但沒有定力。要么看透一定要拆穿,要么急功近利,而得不償失。 有時候的心直口快不是坦誠率真,而是情商低——享受得了口頭上的優越,內心卻構建不起自己的原則。 ![]() 之前公司有兩位截然不同的主管,一位張總,業務能力極強,每次開會都能一針見血指出問題,說話直來直去,常常讓下屬下不來臺。 雖然他說得都對,但團隊士氣低落,人員流動頻繁。 另一位是李總,專業能力也不差,但最擅長的是點到為止。他總能委婉地指出問題,給人留足面子,團隊凝聚力強,業績一直名列前茅。 同樣的業務能力,不同的管理哲學和說話方式,對人的影響是截然不同的。 因為技術和方法可以教,但一個人的積極性、創造力和忠誠度一旦被摧毀,就很難重建。 這年頭,真正聰明的人,從來都不會把話說透。 為什么不說透? 把話說透看似高效直接,實則后患無窮。 人天生愛面子,需要自己被尊重的感覺。當眾把話說透、說破,相當于撕破對方的臉面。即便你說得全對,對方心里也會產生抵觸和怨恨。 《菜根譚》中說:“使人有面前之譽,不若使其無背后之毀。”讓人當面夸你,不如讓別人不在背后罵你。話說得太透太直,往往就是在為自己樹敵。 不說透,反而更能達到目的。就像中國書畫藝術講究的“留白”,適當的留白能給觀者想象空間,反而使作品更有韻味。 溝通也是如此。把話說得太滿太透,等于剝奪了對方思考的空間。而點到為止,則能引導對方自己思考得出結論。 曾國藩剿滅太平天國后,功高震主。門客建議他趁勢而起,他卻毅然裁撤湘軍,主動削弱自身實力。 這一舉動看似愚蠢,實則保全了自己和家族。他沒有把“功高震主必遭忌憚”這句話說透,卻用實際行動做出了最明智的選擇。 有時候,不說透比說透需要更多的智慧和膽識。 如何做到“不說透”? 你要看破不說破,看到別人的缺點或錯誤,不必當面戳穿。除非涉及原則問題,否則一笑而過往往是最明智的選擇。 懂得點到為止,給出提示和引導,讓對方自己領悟。自己得出的結論,遠比別人強加的更讓人信服。 說話留有余地,不要說得太絕對,事不要做得太徹底。給自己留條退路,也給別人留個臺階。 同時也要看場合說話,同樣的話,在不同場合、對不同人說,效果可能天差地別。開口前先看清周圍環境和對象。 ![]() 真正聰明的人,懂得語言的力量和界限。 他們知道什么時候該說,什么時候該沉默;什么時候該說透,什么時候該留白。 這種分寸感,不是圓滑世故,而是歷經世事后沉淀下來的智慧和修養。 話到嘴邊留半句,理從是處讓三分!
當機會靠近你時,你看不見;當機會敲打你時,你看不起;當機會撞擊你時,你看不懂;當機會離開你時,你追不上,認知決定高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