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上鏈接,放心看 撰文|周公子 編輯|周大富 最近市場持續升溫,3800點重燃大伙入市熱情。大額存單轉讓數激增,7月開戶數量又上來了。當然,并不是每個人都能精準趕上市場高位,與其遺憾沒在高點“左側”提前布局,不如看看眼前還有哪些確定性更高的機會。 每個人對自身財富“上限”的掌控能力不一,如果說抓住“上限”很難,那么兜底的“下限”則盡量要守住,尤其是在利率下行加速的當下。 多年前4字頭3字頭的大額存單,轉出去就再也買不回來。近期,保險行業的預定利率又又又要下降了。仔細數數,這是國內進入到本輪利率下行周期以來,保險行業第四次調整預定利率了: 2019年8月:普通型養老年金與長期年金預定利率從4.025%下降至3.5%; 2023年7月:普通型人身險從3.5%下調至3.0%; 2024年8月:從3.0%下調至2.5%; 2025年7月:監管部門宣布“預定利率與市場利率掛鉤及動態調整機制”,預定利率將進一步下調至2%。 這意味著,想要抓住最后的“2.5%”,就剩這幾天了。很多產品都將在8月31日停售(小周不上鏈接,放心讀)。 當然,很多小伙伴也會覺得2.5%不夠看,尤其是和港險(分紅險)對比,就更不夠看了。但你是否想過,二者比較基準其實拉不平。二者解決的需求不同,只比較收益并不合理。退一步說,即便只比較收益,真實的收益情況你確定都了解嗎? 我們隨意挑兩個產品來舉例、厘清。 (一) 先來看港險。以出自俗稱“三巨頭”的其中一份產品為例: 年交1.5w美元,交5年,一共投入的本金就是7.5w,如果看“演示收益”,是第8年回本;但是看確定部分的“保證金額”(相當于通常我們理解的“現金價值”),則要第19年才回本。為方便理解,下圖右側,是按“演示收益”總額換算成年化收益的情況: 需要注意的幾個點: 其一,要看到手收益,區分產品的“演示收益”和“保證金額”很重要,“演示收益”(表中為“總額”)是不確定的,實際取決于公司的分紅實現率,過往表現只能是參考。這一點,也從側面印證,購買這類產品,不能只看演示收益,更要看保險公司的綜合經營能力。如果把演示收益當成是預期的“上限”,也要做好充分的預期“下限”心理準備。 其二,回本時間長,真想保單收益高,要做好“時間換空間”的充分準備。具體可見上圖,保單真正“高收益”大概率要到20-30年階段才顯現。如果期間要取出,收益很可能不達預期。并且,保單通常以美元/英鎊計價,匯率損失可能只是其次,要換成人民幣“回來”可能比“出去”更麻煩,沒有長期海外生活規劃的要慎重。 其三,產品設計不一,有部分產品可能兼顧了現金流(滿足年限可領?。?,但領取將對整體回報率有影響。 如果上述情況都能接受,優點當然是預期收益高。個人看來,這類產品謹慎跟風,更適合有長期海外規劃、有大筆資金閑置且能理性接受產品風險點的人群。 (二) 從騰訊微保挑一個近期在售的,預期收益2.5%的年金險產品來看看: 太平洋瑞有余年金險(目前騰訊微保在售至8月31日)。 人民幣年交1.5萬為例,交5年,第7年就回本了,現金價值是保證實現的,體現在保單合同上。交5年可選從45歲領到60歲,有現金流。同樣的,為方便理解,換算成年化收益看: 這類產品,主要關注點是現金價值回正時間、領取規則及收益情況。 產品雖以“生存金/滿期金+現金價值”的形式來體現收益,但看回本時間,核心還是看現金價值。如果一定要對比港險,雖然收益較低,但這些收益都是確定的,總結下來有三大特點: 一是,這類產品通?;乇究?。基本就是繳費完畢的第二年就回本了,即便屆時有其他投資選擇或安排,試錯成本更低; 二是,安全墊高,且可以在利率下行周期中鎖定長期收益——同樣穩健的長期看很可能沒它收益高,比它收益高的卻沒它穩健。以瑞有余為例,持有10年以上能跑贏國債利率和現在“1”字頭的大額存單; 三是,在回本快、穩健的前提下還一定程度上考慮了現金流,不同繳費方式可選領取至不同年齡段。 對于有閑置資金,又有養老需求,又要穩健,中長期內又無明確資金規劃(包括不知道要投資什么)的人群而言,這類產品是不錯的“安全墊”選擇。別問怎么會有這么多“既有又要”的人,真的很多,小周就是其中一個,用戶需求從來不是只有收益。 對比港險,這類平衡型的中期型產品,可能更適合普通人。 三 寫在最后: 之所以舉例,不為上鏈接(要買的也不要私,可自行到騰訊微保搜“瑞有余”,上面還有很多同類產品,可自行換算成年化收益對比),而是想在當前投資環境下提醒下小伙伴們,別忘了自己的需求不是只有收益!別忘了自己的需求不是只有收益!尤其是保險!如果遇到只和你強調收益的產品銷售,一定要謹慎。 即便要選擇收益較高的產品,也要多了解真實的收益情況??床欢a品演示的,可以讓客服或經紀人換算成年化收益對比,更直觀。 此外,要多理解收益構成,搞清楚哪些是確定的,哪些是不確定的,哪些是更符合自己需求的,而不是簡單對比數字大小。 保險通常是用來保障“下限”的主要工具,而不是追求“上限”的主要工具。永遠不要只看收益而忘了需求,尤其不要忘了風險偏好也是需求的重要組成部分!希望大家都能找到合適自己的產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