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剛辦完退休的朋友,一門心思盼著歇下來享清福,可千萬別忽略一件事——有個關鍵步驟沒做,很可能以后每個月養老金都少拿,時間長了虧不少。今天就把這事說透,全是大白話,還帶具體數據,剛退休的朋友看完趕緊對照著查,別錯過該得的實惠。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先跟大家說清楚,這個關鍵步驟就是核對退休待遇核算單。不管你是通過單位辦退休,還是自己跑社保局辦,手續辦完后,工作人員都會給一張“退休待遇核算單”,上面寫著繳費年限、個人賬戶余額、基礎養老金這些核心信息。很多人覺得“公家算的肯定沒問題”,隨手就放一邊了,可實際上,偶爾會有信息錄入出錯的情況,比如繳費年限少算、個人賬戶余額錄漏,這些都會直接影響養老金數額。 舉個真實例子,北京的李師傅今年剛退休,辦完手續沒看核算單,后來聽老鄰居提醒才翻出來。這不看不知道,自己早年在國企的3年視同繳費年限沒算進去,繳費年限從33年變成了30年。他趕緊帶著檔案去社保局核對,補錄之后,每月養老金從3600元漲到了3830元。要是沒發現這個錯,一年就少拿2760元,十年就是2萬多,多可惜啊。 再說說核算單上要重點核對哪幾項,每一項都得仔細看。 第一是繳費年限,包括實際繳費年限和視同繳費年限(像國企老職工的早期工作年限、參軍年限都算)。按規定,繳費年限每多1年,基礎養老金就多一筆。比如基礎養老金公式是“(退休地當年社平工資+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2×繳費年限×1%”,假設當地社平工資7700元,本人指數化工資6200元,繳費年限多1年,每月基礎養老金就能多(7700+6200)÷2×1×1%=69.5元,一年多834元。要是少算2年,一年就少1668元。 第二是個人賬戶余額,這部分直接決定個人賬戶養老金多少(個人賬戶養老金=余額÷計發月數,60歲退休是139個月,55歲170個月,50歲195個月)。比如上海的張阿姨55歲退休,核算單上寫的個人賬戶余額是8.7萬元,她記得之前在社保APP查過有9萬元,趕緊去社保局打明細,發現是最后4個月單位繳費沒及時到賬。補錄后,個人賬戶養老金從9萬÷170≈529.4元,變成了8.7萬÷170=511.8元,每月多17.6元,一年多211.2元。 第三是養老金計發基數,各地每年的計發基數都不一樣,比如2024年廣東是10360元,江蘇是8632元,核算單上的基數得和當地當年公布的一致。要是發現用的是前一年的舊基數,就得及時提出來,因為新基數更高,養老金也會多算。比如山東的王師傅2024年退休,當地計發基數是8700元,可核算單上用的是2023年的8144元,更正后每月基礎養老金多了近100元。 還有過渡性養老金(針對有視同繳費年限的人),這部分金額也要對著公式算一遍,別漏算或錯算。 要是發現錯誤,改起來也不麻煩:拿著核算單、身份證、社保卡,再帶上能證明錯誤的材料(比如檔案、繳費記錄截圖),去社保局的退休待遇窗口申請復核。工作人員會重新核對檔案和系統數據,一般10-15個工作日出結果,錯了會及時改,少發的養老金會從退休當月開始補發。 另外提醒大家,退休后的前3個月,多留意社保卡到賬金額。有些地方會先按臨時基數發養老金,等新基數公布后再補差額,要是到賬金額突然變多,大概率是補的差額;要是比核算單上少,也得及時去查原因。 對剛退休的朋友來說,核對核算單也就花5分鐘,可關系到以后每個月的“養老錢”,多盯一眼就少一分損失。畢竟養老金是退休后的主要收入,一分都不能馬虎。 最后想問問大家,你們身邊剛退休的人,有沒有核對過退休待遇核算單?有沒有發現過錯誤?可以在評論區聊聊,給更多剛退休的朋友提個醒。 |
|